2.(单选)(2014·佛山模拟)如图所示,一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到达B点时速度为v,到达C点时速度为2v,则xAB∶xBC等于( )
A.1∶1 B.1∶2 C.1∶3 D.1∶4
解析:选C.由vB∶vC=1∶2知,tAB=tBC,由比例法得xAB∶xBC=1∶3,故C正确.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实质: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
(1)实质:加速度恒为g的匀变速运动. (2)对称性
如图所示,物体以速度v0竖直上抛,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最高点,则 ①时间的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
=tBA.
②速度的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③能量的对称性
物体从A→B和从B→A重力势能变化量的大小相等,均等于mghAB. (3)多解性
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双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点.
气球以10 m/s的速度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当它上升到离地175 m的高处时,一
重物从气球上掉落,则重物需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落到地面?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大?(g取10 m/s2)
【审题突破】 重物从气球上掉落的瞬间,速度为多少?方向如何?它将会做什么运动?
[解析] 法一:全程法
取全过程为一整体进行研究,从重物自气球上掉落计时,经时间t落地,规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画出运动草图,如图所示.
重物在时间t内的位移h=-175 m
将h=-175 m,v0=10 m/s代入位移公式
1
h=v0t-gt2
2
解得t=7 s或t=-5 s(舍去), 所以重物落地速度为
v=v0-gt=10 m/s-10×7 m/s=-60 m/s
其中负号表示方向竖直向下,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法二:分段法
设重物离开气球后,经过t1时间上升到最高点,则 v010
t1== s=1 s
g10
v21020
上升的最大高度h1== m=5 m
2g2×10
故重物离地面的最大高度为 H=h1+h=5 m+175 m=180 m
重物从最高处自由下落,落地时间和落地速度分别为 t2=
2H=g
2×180
s=6 s, 10
v=gt2=10×6 m/s=60 m/s,方向竖直向下
所以重物从气球上掉落至落地共历时t=t1+t2=7 s. [答案] 7 s 60 m/s
【方法总结】 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方法
分段法 上升过程:a=-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下降过程:自由落体运动 将上升和下降过程统一看成是初速度v0向上,加速1度g向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v=v0-gt,h=v0t-gt2 2全程法 若v>0,则物体在上升 若v<0,则物体在下落 若h>0,则物体在抛出点上方 若h<0,则物体在抛出点下方
3.(多选)(原创题)一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不计空气阻力),初速度为30 m/s,当物体的位移为25 m时,经历的时间为(g取10 m/s2)( )
A.1 s B.2 s C.5 s D.3 s 解析:选AC.根据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有
1
h=v0t-gt2
2
1
代入数据得关系式25=30t-×10t2
2
解得t1=1 s,t2=5 s
t1=1 s物体在上升阶段,t2=5 s物体在下降阶段.选项A、C正确.
转换法求解多个物体的运动
规范解答该得的分一分不丢! (1)由Δx=aT2得
ΔxBC-AB0.20-0.15a=2== m/s2=5 m/s2.(3分) 22TT0.1(2)vB=
AB+BC0.15+0.20
= m/s=1.75 m/s.(3分) 2T2×0.1
(3)由Δx=DC-BC=BC-AB得
DC=BC+(BC-AB)=20 cm+5 cm=25 cm.(2分) (4)小球B从开始下滑到图示位置所需的时间为 vB1.75tB== s=0.35 s(3分)
a5
则B球上面正在运动着的小球共有三颗,A球上面正在运动着的小球共有两颗.(3分) [答案] (1)5 m/s2 (2)1.75 m/s (3)25 cm (4)两颗
[方法提炼] 在涉及多体问题和不能视为质点的研究对象问题时,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转换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就会使问题清晰、简捷.通常主要涉及以下两种转化形式:
(1)将多体转化为单体:研究多物体在时间或空间上重复同样运动问题时,可用一个物体的运动取代其他物体的运动.
(2)将线状物体的运动转化为质点运动:长度较大的物体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中可转化为质点的运动问题.如求列车通过某个路标的时间,可转化为车尾(质点)通过与列车等长的位移所经历的时间.
4.(单选)(2014·广西南宁二中月考)取一根长2 m左右的细线、5个铁垫圈和一个金属盘,在线下端系上第一个垫圈,隔12 cm再系一个,以后垫圈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6 cm、60 cm、84 cm,如图所示.站在椅子上,向上提起线的上端,让线自由垂下,且第一个垫圈紧靠放在地面上的金属盘.松手后开始计时,若不计空气阻力和垫圈厚度,则第2、3、4、5各垫圈( )
A.落到盘上的时间间隔越来越大 B.落到盘上的时间间隔相等 C.依次落到盘上的速度关系为1∶2∶3∶2
D.依次落到盘上的时间关系为1∶(2-1)∶(3-2)∶(2-3)
解析:选B.可把2、3、4、5盘的运动转换成1个盘的匀加速运动.由于12∶36∶60∶84=1∶3∶5∶7,故时间间隔相等,速度关系为1∶2∶3∶4.B正确.
一_高考题组
1.(单选)(2013·高考广东卷)某航母跑道长200 m,飞机在航母上滑行的最大加速度为6 m/s2,起飞需要的最低速度为50 m/s.那么,飞机在滑行前,需要借助弹射系统获得的最小初速度为( )
A.5 m/s B.10 m/s C.15 m/s D.20 m/s
解析:选B.飞机在滑行过程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与位移的关系v2-v20=2ax解决问题.
由题知,v=50 m/s,a=6 m/s2,x=200 m,根据v2-v20=2ax得借助弹射系统飞机获得的最小初速度v0=v2-2ax=502-2×6×200 m/s=10 m/s.故选项B正确. 2.(单选)(2011·高考天津卷)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5t+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 )
A.第1 s内的位移是5 m
B.前2 s内的平均速度是6 m/s C.任意相邻的1 s内位移差都是1 m D.任意1 s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 m/s
1
解析:选D.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v0t+at2,对比题给关系式可得v0=5 m/s,
2
2
x25×2+2
a=2 m/s.则第1 s内的位移是6 m,A错;前2 s内的平均速度是v== m/s=7 m/s,
t2
2
B错;Δx=aT2=2 m,C错;任意1 s内速度增量Δv=at=2 m/s,D对.
3.(单选)(2011·高考安徽卷)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Δx所用的时间为t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Δx所用的时间为t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