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唐璜》的审美价值:
①激情的抒情和议论。 ②诙谐的讽刺,亦庄亦谐。 ③夹叙夹议的风格与意大利八行三韵体的完美结合。
4.唐璜形象:他英俊、骄傲、胆大,心灵和性格上没有特别出众的品质。他①热情、玩世不恭,但不绝望也不忧郁。他随波逐流、听天由命,没有反抗和积极进取精神。他不是位浪漫主义的英雄,事实上他只是个普通的贵族青年。他那②不为道德、教条束缚的自然天性,在曲折恋爱冒险中起着讽刺虚伪道德的重要作用。跟海蒂的恋爱反映出追求纯真爱情的思想。唐璜的经验、智慧和生活态度,融汇着当时的时代特征。
雨果(1802——1885)
主要内容: (一)“《〈克伦威尔〉序言》”与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是法国作家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创作和审美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大自然中美与丑并存。“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善并存,黑暗光明相共”。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优美。肯定和强调“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作用,提高“丑”的审美意义。“丑”在艺术创作中有衬托和提升“美”的作用。强烈的美丑对照,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就可使艺术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戏剧《欧那尼》的创作和演出: 1、情节梗概 思想意义:这部戏是以唐娜·莎尔小姐为中心的三男一女的爱情故事,歌颂了欧那尼的反抗精神,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反映了1830年七月革命前夕法国青年渴望自由独立的心声。
3、艺术成就:这部戏一反古典主义的惯例,打破“三一律”的束缚,采用传奇手法,把悲、喜剧相结合,让美与丑相对照。这种大胆革新,产生了强烈的效果,使观众耳目一新,深受大家欢迎。 《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和“美丑对照原则”的表现: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其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环境描写色彩鲜明,人物形象极富夸张,时代背景色彩浓烈,心理刻画细腻传神。作者多方面运用了美丑对照方法,既有外貌美丑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此外,下层和上层两个社会,两个王朝和两个国王,两个法庭和两种审判,都有美丑对照的意义。
①人物自身对照:敲钟人伽西莫多————主教克洛德。 ②人物之间对照:敲钟人伽西莫多————主教克洛德。
③两种阶级关系对照:路易十一王朝————“奇迹王朝”(乞丐王国)。 5.《巴黎圣母院》的主题思想:
《巴黎圣母院》通过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奇丑人物敲钟人伽西莫多和副主教克洛德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暴露了封建王权和教会势力对善良无辜者的残害,揭示了在禁欲主义的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的过程,表明了雨果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精神和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 (1).爱斯梅拉尔达是作者理想中“人性美”的象征:
①酷爱自由、纯洁善良、富于同情心。②热情天真。③品格坚贞,宁死不屈。
17
(2).敲钟人伽西莫多是作者理想中“善”的象征:
①富于正义感、富于感情。②是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3).副主教克洛德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
①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②作者通过这样一个以“严肃和贞洁”著称的人物形象,对宗教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全面的否定。
3、艺术特点:
(1)辐射式的结构; 以爱斯美腊达为圆心,联系起了许多人物:卡西莫多、格兰古瓦、克洛德· 弗罗洛、孚比斯、居迪尔。
(2)对照手法的运用;美丑对照:“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人物形象塑造:心灵的美与丑、形体的美与丑。 情节内容、场景安排:两个国王、两个王朝、两个法庭、巴黎圣母院内、外。
6.《悲惨世界》创作目的:
雨果在《悲惨世界》“作者序”里说他写这本书是因为“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20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他的这本书就是有用的。小说原名是“受苦的人们”,清楚地说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7.《悲惨世界》主题内容:
小说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控诉,谴责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小说的主题是宣扬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理想。 分析《悲惨世界》的思想内容
关注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控诉、批判贫富不均的社会,否定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宣扬仁慈、博爱思想。小说中压倒一切和贯穿全书的乃是仁慈、博爱才能拯救社会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的通过冉阿让的形象以及恶人最终受到报应表现出来。 19、分析《悲惨世界》的艺术特点
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二、心理描写十分精彩; 三、对照原则的充分运用。
综观《悲惨世界》,战役、起义是全景式描绘,雄奇浩瀚;家庭生活、风俗场景工笔写照,色彩斑斓;人物内心的斗争和变化,写来丝丝入扣,这一切给小说以包罗万象的瑰奇雄伟气势,连雨果自己也不禁惊叹说:“这部作品是一座大山。”《悲惨世界》获得这个评语是非常确切的。
五、对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探讨: 1、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发展轨迹 早期《巴黎圣母院》: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权,呼唤人性的解放。
18
中期《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关注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控诉、批判贫富不均的社会,否定资
产阶级的法律制度,宣扬仁慈、博爱思想。 晚期《九三年》:主张用爱来消弭恨,用爱解放全人类。 第四节普希金
第七章19世纪文学(二)(1830——1871)
一、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一是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
二是形象的典型性。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
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三、现实主义在各国的发展: <法>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司汤达《红与黑》标志现实主义文学形成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现实主义最高成就 梅里美《嘉尔曼》 小仲马《茶花女》 都德《小东西》《周一故事集》(《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无产阶级文学(巴黎公社文学)代表:鲍狄埃《国际歌》 路易斯·米雪儿“红色圣女”《红石竹花》 <英>
狄更斯《名利场》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安 妮·勃朗特《阿格尼斯格雷》 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
后期: 柯南道尔 世界侦探小说之父 《福尔摩斯探案集》 哈代 萧伯纳 <德>
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维尔特“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北欧>
丹麦 安徒生
挪威 易卜生 《玩偶之家》
<俄>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果戈里“自然派”
冈察洛夫《奧勃洛摩夫》 屠格涅夫
车尔尼雪夫斯基 奥斯特洛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 <美>废奴文学
19
比彻斯托夫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
乡土小说 布勒特·哈特《咆哮营的幸运儿》
美国文学之父 马克吐温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作家
四、司汤达《红与黑》 1、思想内容:
作品通过平民青年于连和两个上流女子的感情纠葛,塑造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个人奋斗道路、反抗反动统治的悲剧典型。描绘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灭亡前的恐惧和垂死挣扎,批判了日益得势的资产阶级的看风使舵和惟利是图,揭露了他们互相勾结又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真实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法国的革命形势和社会面貌。 2、于连的形象:
① 虚伪与正直:他出身平民,有英雄主义思想。但却不得不披上黑色道袍走教士的道路。因为拿破仑时代已经过去,不能立功于战场,便当上教士,然而他并未放弃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思想,并未放弃对拿破仑的疯狂崇拜。他是精神上的拿破仑,身穿道袍的拿破仑。他短促的一生,就是在拿破仑英雄主义思想指导下。顽强进行个人奋斗的一生。
②自卑与自尊:自卑与自尊这对矛盾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纠结在于连身上。基于贫苦、地位的低贱,他常常自卑,而自卑又激起强烈的自尊。自尊心使得他不容他人对其人格的侵犯,往往表现出极度的敏感,易受伤害。 ③雄心与野心:虽然出身平民,但却不甘于这样的地位。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相比,于连是有雄心壮志的。他最嫉恨自己的怯懦,最欣赏自己的勇敢。他把情人当敌人,把情场当战场,把恋爱当成战斗。与其说作家在写爱情,不如说是通过爱情写雄心;与其说是写恋爱史,不如说写他和上流社会顽强周旋的搏斗史,写于连野心不断膨胀的整个过程。
④ 反抗与妥协:于连性格具有反抗性,也具有妥协性。在那种社会里,教会、贵族、大资产阶级势力强大,占统治地位,下层平民要踏进上流社会,必须走妥协的道路。或者说,于连的妥协是反抗性的特殊表现。所以说,于连是一个反抗性和妥协性的矛盾统一体。 单一性的性格元素:
① 强烈的自我意识:于连一生的奋斗都在寻找自我、确立自我; ② 热爱民主、平等; ③ 仁慈善良; ④ 极度敏感;
总结:于连实际上是人类群体中个人奋斗者的一个象征符号。 3、《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1、出色的人物塑造; 2、开放式结构; 3、精彩的心理描写。
①外部描写心灵化。 ②内心独白。
③内心独白有其心理层次。能展现心灵变化的过程.
《红与黑》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主人公于连身上,即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恋爱观和拿破仑的个人英雄主义。而且,作者是用赞赏态度、渲染的笔调去描写的,所以,读者很容易受到感染,应当提高我们的批判能力。至于于连恋爱中采用的具体行为和手段,更不该去模仿,否则,不是疯子,就是傻瓜。 五、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是巴尔扎克创作的小说总集。全部作品分成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人间喜剧》用“编年史的方式”,完整地反映了巴尔扎克的时代,1、描写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2、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3、描写了一幕幕惨剧,这些惨剧围绕着争夺金钱而展开。4、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