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板头曲
南阳板头曲是中州古乐的代表,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到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所谓“板头”,是南阳大凋曲子在演唱之前.艺人们要用各种乐器合奏或独奏的一段乐曲.这些乐曲的民问说法,就叫“板头”。 板头曲与大词曲子的关系密不可分。
南阳太调曲子卫称鼓子曲,堪称民族文化瑰宝,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可溯源至元曲中之北曲.其巾许多曲目义是戏曲剧目的先导。1956年底,当代著名戏剧家、诗人田汉视察南阳时曾说:“南阳文化有两大宝,一是汉画像石,一是大调曲子,在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美学和音乐史上,都有着很高的价值,要抓紧抢救。”大调曲子流行于南阳全区,现存曲目千篇以上,唱腔曲牌二百馀个。在县城、集镇或农村山乡,有许多被称为“曲友”的人调曲子爱好者,分布在上、农、工、商各个行业中。每当华灯初放或月白风清之夜,这些业馀曲艺岂人就相约聚会。或茶馆酒肆,或豆架瓜棚,或群众纳凉的踏边场上.或在某曲友的厅堂内院.抓筝拨弦。弹鼓击节,演唱大丽曲子。而一开始.照例先演奏板头曲。板头曲是不同旋律、不同感情、不同意境、不同风格的器乐曲。板头曲演奏完,才接唱有文字词句的吐目。演奏或唱者是那样热心,那样专注;听众也是那样喜爱,那样陶醉。或气势磅礴,或悠扬轻柔.原生态的纯真,自然美的展现,好一派“下里巴人”的浓郁艺术气氛!
板头曲与大调曲子一体的所史悠久。它是用古筝、琵琶、三弦、
月琴等弦索演奏的民族器乐曲。这些乐曲在民问以工尺谱抄本和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板头”一词最早见于一索子乾隆二十七年抄本《琵琶谱》中,由此可知,在1762年以前,这些民间古调的“六十八板”乐曲已被称作“板头”;亦可知,南阳板头曲至迟在明末崇祯年酬已存在。数百年来,大量的曲子散失在民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生存、传艰、丰富和发展着。
目前所知,板头曲尚有曲日一百二十馀首,“六十八板”以外的民间“大套曲”和民歌杂曲以弦索演奏的还有二十多首。
板头曲系中州古曲,足大调曲于曲友集会时开板演唱之前演奏的器乐曲。未唱正文之前先奏板头曲,其原始古义为半调弦子、半活手法,给演唱者酌定音高,还可活跃气氛以助雅兴,刨造艺韵而进入境 界。在K期的艺术实践中,名家参与,高手如林,互相切磋,与时俱迸,竟不断涌现出许多乐曲精品,魅力无穷。如邓州人曾东扶、石桥人仝振武、泌阳人上省吾等.都是造诣微罐.各有千秋。特别是古筝艺术大帅曹东扶订谱的琵琶独奏曲《高山流水》、《寒鹊争梅》,三弦独奏曲《打雁》、《思情》等,至今仍是我国弹拨乐曲的经典。而数十首南阳板头曲古筝独奏曲《陈杏元和番》、《落院》、《闺中怨》、《苏武思乡》等,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古筝艺术演奏的精晶,在国内外音乐界有重要影响。曹东扶(1898-1970)是将南阳板头曲介绍、推广到国内外的第一人。
板头曲的调式多数为宫桶式,少数曲牌为微调式,如《寒鹊争梅》 等。但也有些曲牌内部往往出现调式交替。
板头曲多为“八板”的变体。有从大调曲子曲牌音乐素捌发展斯成的,如《哭周瑜》;有吸收伏牛山区原生态民歌经艺人长期加工而成的,如《山坡羊》;还有以民间说唱故事命题的,如孔子故事《哭子路》、《幔颜回》;以隋唐演义故事命名的《大救驾》(全称《敬德救驾》)、《征西》(全称《薛丁山征西》)、《打雁》(全称《西山打雁》)、《銮铃》(渲染征西夫军凯旋的热闹气氛);以《西厢记》命题的《上楼》(全称《红娘下楼》)、《下楼》(全称《红娘下楼》)、《莺莺唤红》;以《二度梅》故事唱段命题的《和番》(全称《陈杏元和番》)、《落院》(全称《陈杏元落院》)等。乐曲以特有的音乐语言铺陈渲染,刻画感情,创造意境,惟妙惟肖,以表达故事中悲欢离合优美深沉的主题。板头曲中,还保留了不少以板式命名的曲子,如《单八板》、《双八板》、《花八板》、《流水》、《加花流水板》等。还有一些旋律欢快、活泼、跳跃地描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鸟齐鸣、黎民欢腾情绪的,如《闹元宵》、《百鸟朝风》、《百鸟辞朝》、《萧妃舞》、《狮子滚绣球》、《莺啭桃李》、《葡萄架》、《风摆柳》、《打秋千》、《小鹊》、《小桃红》、《唧唧咕》、《风摆翠柳》、《赏秋》、《渔夫乐》等;更有表现缠绵悱侧凄切哀怨感情的,如《关雎》、《思春》、《闺中怨》、《苏武思乡》、《汉 宫秋月》、《雁落沙滩》等。写景抒情的乐曲,多描写祖国壮丽山川的多彩多姿,曲稠明朗,节奏轻快,起伏跌宕,豪放优雅,如《大泉》、《高山流水》等。
板头曲的曲式结构十分严谨规整,都是八板体。大曲子68板,小曲子34板。全部乐曲的速度分快、中、慢三类,慢板和中板每小
常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限”,快板则每拍即为一板。 南阳板头曲的演奏乐器,有三弦、筝、琵琶、打琴(扬琴)、箫、二胡、曲胡(坠胡)、软弓京胡、八角鼓、植板,另有月鼓、荣盅、铜盅、术筝、吹铜钱等乐器。
三弦:板头曲所使用的是中鼓三弦.其音色淳厚而亮丽,饱满而结实。
筝:过去使用的是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目前普遍使用:二十一弦。音色柔美.宜于抒情,渲染气氛。
琵琶:音色清脆谐和,其四条弦自右向左依次为子弦、二弦、老弦、缠弦。
箫:亦称洞箫,乐音柔弱,适宜表现幽怨的感情,给人以恬淡舒适之感。
软弓京胡:音乐高俏脆和,音域在两个八度以七。因其弓毛很松, 弓的前端缚一薄竹皮,故称软弓京胡。演奏时右手四个指头带动弓毛. 有连顿弓的效果.俗称“嘟噜”,悦耳动听。
曲胡(坠胡):音色悦耳,尤善模仿音,善烘托气氛,音域在三个八度以上。
铜盅:生铜铸成,壁薄音受,与三弦、筝音相配,浑然一体。 茶盅:在桌面上一线式摆列细瓷荼盅十二个,以盛水多少依次区别音域高低,奏者双手执竹签击扣,其声清脆动人,如闻仙音。 吹铜钱:于两个铜钱之间夹一竹瓤,吹奏者赖舌尖吞吐的功夫,表现各种感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