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讨论交流:海陆风和陆海风的形成。 四.小结 :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容的概试解释现象 念。 五.布置作业。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热容?比热容的单位是什么?怎样读? 完成复习提 2.水的比热容是多少?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问 3.比较下列物质谁的比热容大: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枚铁针和一根铁棒? 0℃的水和100℃的水? 二.新课引入 以水的比热容为例,说明它的物理意义,使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 3要吸收4.2×10 焦的热量,完成下列表格 质量 升高温度 吸收热量 3 1 kg 1℃ 4.2×10J 完成表格内2 kg 1℃ 容 2 kg 2℃ 通过填写以上表格引入热量的计算,并启发学生得出热量计算的公式。 三.新课讲授 1.吸热公式及理解。 得出热量的(1)Q=cm(t-t) , 用Δt=t-t 表示升高的温度,公式也可写成 吸0升0教计算式 Q=cmΔt 吸升.学 式中的Q是吸收的热量,单位是J;c是物质的比热容;m是物质的质量,吸过 单位是kg;t初温,t是末温,单位是℃。 0程 (2)公式的应用。 设记忆公式 例:(幻灯显示)。 计 2.放热公式的理解。 (1)Q放=cm(t0-t) 用Δt降=( t0-t)表示降低的温度可写成Q放=cm Δt降 (2)公式的应用。 例:(幻灯显示)。 记忆公式 注:1。学生容易把t0和t混淆,所以要告诉学生记忆的方法:有标脚“0”的 就可想到“一切从零开始”就表示开始的温度即初温。没有标脚的就是 末温。) 注意学法 2.区别“升高”“升高了”“升高到”和“降低”“降低了”“降低到”。 “升高”“升高了”或“降低”“降低了”都指的是变化的温度,即Δt; 升高到或降低到都指的是末温。 注意分辨易 混概念 四.练习、布置作业 练习
第二课时 比热容
执教 3. 比热容 课题 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容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 教学 3.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目标 4.加深对比热容的概念的理解,学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 5.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难点 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 演示 试管两支、酒精灯、水和铁砂、温度计、停表 教具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第1课时 学生活动 一.复习 提问: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 同? 二.引入新课 回想生活经大家都有这方面的经验: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验 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 量有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 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是这样的 。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 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 三.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P14图1-3-3实验 观察实验,实验结果:沙子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在升高相同的度思考得出结数时,水吸收的热量比沙子多。 论 教2.比热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 学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怎样 过来表示各种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的这种性质呢?-----在物理学中就用比热容来 程表示。 设如果质量为m的某种物质从外界吸收热量Q,温度升高了Δt,则Q/mΔt即 计 是这种物质的比热,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 种类、状态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3.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J/(kg·℃) 练习比热单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位的写法与读法 量相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4.查比热容表: 3(1)水的比热容是4.2×10 J/(kg·℃)。它表示1千克的水当温度 查表 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焦。 (2)查铜、铝等物质的比热容,并与水的比热容作比较。得出水 的比热容最大。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 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3)为什么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4)讨论交流:海陆风和陆海风的形成。 四.小结 :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容的概试解释现象 念。 五.布置作业。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热容?比热容的单位是什么?怎样读? 完成复习提 2.水的比热容是多少?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问 3.比较下列物质谁的比热容大: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枚铁针和一根铁棒? 0℃的水和100℃的水? 二.新课引入 以水的比热容为例,说明它的物理意义,使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 3要吸收4.2×10 焦的热量,完成下列表格 质量 升高温度 吸收热量 3 1 kg 1℃ 4.2×10J 完成表格内2 kg 1℃ 容 2 kg 2℃ 通过填写以上表格引入热量的计算,并启发学生得出热量计算的公式。 三.新课讲授 1.吸热公式及理解。 得出热量的(1)Q=cm(t-t) , 用Δt=t-t 表示升高的温度,公式也可写成 吸0升0教计算式 Q=cmΔt 吸升.学 式中的Q是吸收的热量,单位是J;c是物质的比热容;m是物质的质量,吸过 单位是kg;t初温,t是末温,单位是℃。 0程 (2)公式的应用。 设记忆公式 例:(幻灯显示)。 计 2.放热公式的理解。 (1)Q放=cm(t0-t) 用Δt降=( t0-t)表示降低的温度可写成Q放=cm Δt降 (2)公式的应用。 例:(幻灯显示)。 记忆公式 注:1。学生容易把t0和t混淆,所以要告诉学生记忆的方法:有标脚“0”的 就可想到“一切从零开始”就表示开始的温度即初温。没有标脚的就是 末温。) 注意学法 2.区别“升高”“升高了”“升高到”和“降低”“降低了”“降低到”。 “升高”“升高了”或“降低”“降低了”都指的是变化的温度,即Δt; 升高到或降低到都指的是末温。 注意分辨易 混概念 四.练习、布置作业 练习
第二课时 1. 热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热机的原理就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内能再转化成机械能。 2.了解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几种热机。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提高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利用内能来做功
通过多媒体展示飞机、汽车、拖拉机、轮船、坦克、火车、火箭等交通工具的图片,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驱使这些机械运动起来的?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进行演示实验“试管蒸汽机” 组织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 看到了哪些现象?
2. 这个实验中出现了哪些形式的能?
总结:酒精的化学能转化成内能,再转化成小叶轮的机械能。(热机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取内能并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二)蒸汽机
利用教材上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图,让学生试着分析蒸汽机的工作原理。
通过视频学习蒸汽机的发展史,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热机的改进和新型热机的出现,使我
们这个世界经历了革命性变化。
三、例题讲解
例1:下列能量转化的实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A.太阳能电池发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