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教案:《念奴娇 赤壁怀古》 新人教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0 12:23:1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类推一下:

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 一场雨,躲一场雨。 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

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 苏轼会怎么看?请翻开教材37页,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熟悉文本,注意语气语调节奏) 2.学生齐读

3.思考问题:根据序言所述,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的是那种情况? 明确:上阕:雨中 下阕:雨后 (三)、具体赏析 鉴赏上阕

1.上片从哪个角度写雨的? 明确:听觉,写出雨势很急。

2.苏轼在雨中是怎样一种表现呢?抓住关键词。

明确:抓住“吟啸”、“徐行”、“轻”三个词。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轻”有轻快之意,诗人并未慌张躲雨,而是雨中漫步,与序言中“同行皆狼狈”相比,显得从容洒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

3.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 ①将烟雨和平生联系起来,“烟雨”指什么?

明确:自然界的风雨即人生的风雨,用了暗喻的手法(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身世浮沉雨打萍”,异曲同工)。

②那么,我们来看看苏轼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明确:序中“三月七日”,注释中有介绍,元丰五年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苏轼因何贬谪的呢?

提示:好多人都记得余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哪位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回忆乌台诗案)

——他这一说大家都明白了,原来和历史还有关,和政治有关。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有意思的是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神宗即位支持变法,旧雨凋零。苏轼自求外放。就是所说的出知杭州扬州等。这样持续了大概有十年,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说他作诗讽刺新法,御史台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御史台,因官署中种植柏树,又称柏台,又因树上常栖乌鸦,又称乌台,御史是监察百官的,所以有人戏称御史台都是乌鸦嘴。 ) ③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任”字呢?

明确:任,任凭之意,任风吹雨打,依然如故,遭遇人生风雨打击,也无所畏惧,凸显性格中的无畏,洒脱,坚强。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有毛泽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气度。)

4.“烟雨”我们解读出别样内涵,那回过头来,“竹杖芒鞋”和“马”能不能挖出点什么深意呢?

明确:“竹杖芒鞋”——江湖闲散生活;“马”——官场奔波。再看“轻”字,不仅是写脚步轻快了,更见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一种向往,那这种向往能不能实现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5.学生齐读上阕。 (二)赏析下阕

下阕写雨停了,苏东坡人生最大的风雨也结束了,我们来看一看,经历了人生风雨之后的苏东坡对人生有什么样的新认识。

1.“料峭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抓住就醒、微冷、斜照,让学生分别分析)

明确:酒醒——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

微冷:外部感受是内心情感的折射,微,表程度,一切苦难在作者这里已经不算什么了。

斜照:驱散寒意,带来温暖,表明作者的乐观。

2.“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明确:表层:回头看来路风雨,现今都归平静。

深层:无论人生多少风雨,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过去,无所谓风雨晴明。 3.全词都是常态描写下蕴含深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语双关,以曲笔写胸臆,显得含蓄蕴藉,从生活小事见出人生哲理。、 3.“归去”, 与词中哪句相照应?作者要归向何处去呢?

明确:与“竹杖芒鞋轻胜马”照应,同样表现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4. 但他“归去”这个愿望最终实现了吗?历史上有“归去”理想的文人很多,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陶渊明,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他们两个的“归去”。 明确: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解说:苏轼: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自卫队副队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做了83天彭泽县令,就挂印而去,是真正的隐者,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虽然看得通透了,但终究没有跳出官场的圈子,所以,“归去”只是一种向往,只能是一种精神世界的“皈依”。

总结:苏轼是乐观旷达的,面对人生风雨,依然表现出从容洒脱,淡定乐观,宠辱皆忘的旷达的人生境界。那我们呢,从他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教案:《念奴娇 赤壁怀古》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e7ka1hrw303gjy5zd2f62h6002tp400l6s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