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试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目标:1.了解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重点) 3.了解汉武帝推行新儒学的措施。(重点)
4.探究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的需要。 (2)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3)作用: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积极有为
(1)条件: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必要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概念阐释]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汉代儒家代表董仲舒。
2.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于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概况 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维护统主张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被汉武帝所接受,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 结果 治秩序 义、礼、智、信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9“学思之窗”: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提示: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
部编本试题,欢迎下载! 最新人教版小学试题 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这也是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真实目的。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政策等也会被他采纳。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教育上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③在全面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归纳概括]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必然的 儒学在当时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种思想要成为当时的正统思想,必须与时俱进,迎合时代的需要。 知识网络 知识精要 1.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董仲舒的新儒学 部编本试题,欢迎下载! 最新人教版小学试题 [史料实证]
史料一 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史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春秋繁露·顺命》
史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教你读史]
(1)史料一两个分号前后用逻辑递推的方式表明其主张。 (2)抓住史料二关键词“受命”归纳其主张。
(3)关注史料三开头和结尾,从关键词“大一统”“邪辟之说灭息”中归纳其主张。 [史料应用]
上述三则史料分别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
【提示】 史料一反映了“天人感应”的观点;史料二反映了“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观点;史料三反映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
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评价
评价 目的 加强 中央 集权 加强 君权 维护 统治 “三纲五常” 秩序 内容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积极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制约君主权力和防止暴政 “三纲五常”的合理成分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极 是文化专制政策,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禁锢了思想,限制了其他学术流派的发展 神化并加强了皇权,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三纲”中充满封建意识;“三纲五常”加强了君权,在本质上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部编本试题,欢迎下载! 最新人教版小学试题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汉代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的一些思想。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也为汉代儒学所继承。
3.汉代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的。汉代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神化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
1.汉代初年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 ) A.道家学说 C.法家学说
B.墨家学说 D.儒家学说
A [据材料“无为而治”“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可得黄老无为思想,来源于道家学说,故A项正确。]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C [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汉代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形成新儒学。据此可知,汉武帝采纳的“儒术”是指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故选C。]
3.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对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表明他主张( )
A.“百家争鸣” C.颁布“推恩令”
B.削平诸侯王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材料中董仲舒认为诸子百家不同的观点不利于思想的统一。因此,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部编本试题,欢迎下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