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认知模式由瑞士学者( 皮亚杰 )提出的。
18.道德讨论中的两个阶段是引入性提问和( 深入性提问 )
2020年全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卷
及答案(二)
一、选择题
1.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 )。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 D.文化传统 2.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C )。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3.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A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革命后
4.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D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革命后
5.首次提出“人力资本论”的是( C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舒尔茨 D.洛克 6.“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B )。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7.“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 A )的特点。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8.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B )。
6
.信息.信息 D D
A.学校精神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9.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 )。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B.学校的物质文化 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10.下列( D )不是学生文化的起因。
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影响 C.师生交互作用 D.学校影响 11.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 A )。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12.“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C )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13.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 )。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14.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C )。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 D.教育的规模 15.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B )。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
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
容
7
16. 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 C )。 A.校训 B.班风 C.校风 D.校存 17.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 D )
A.教育的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目的性质 D.教育结构的变化 18.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 C )。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 19.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D )。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模 C.教育方法 D.学校课程内容 20.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 A )。
A.校园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活动文化
21.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 C )文化的物质载体。 A.组织 B.制度 C.精神 D.观念 2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 B )。
A.系统化 B.体制化 C.全面化 D.多样化 2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 A )的关系。 A.政治 B.文化 C.经济 D.科技
24.现在很多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明( A )。
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要先于经济而发展 D.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5.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说明教育具有( C )。
8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二、填空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受教育权 )、( 教育目的 )。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 教育结构变化 )、制约( 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
3.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 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 再生产劳动力 )和教育( 再生产科学知识 )。
5.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教育 )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6.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 舒尔茨 )在美国经济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7.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
8.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 思想观念 )和( 行为方式 )。 9.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 学校环境文化 ),二是( 学校制度文化 )。
10.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 规章制度 ),三是( 角色规范 )。
11.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是: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价值成分、( 理想成分 )。
12.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非正式性 )、多样性、( 互补性 )。
9
1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教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 舆论力量 ),教育可以促进( 民主 )。
14.通过( 培养人才 )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15.( 生产力发展水平 )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16.教育与文化是( 相互依存 )的关系。
17.( 政治经济制度 )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和受教育 的权利。
18.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制度文化 )等。
19.( 信息技术 )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20.( 校园文化 )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020年全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卷
及答案(三)
一、选择题
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A )。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认识活动 D.实践活动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C.)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