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育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D.《教学与一般发展》
12.( D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杜威 13.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D )。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14.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B )。 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宾塞原理 D.赫尔巴特原理 1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 )。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16.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 C )。
A.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 B.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C.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D.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
17.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B )。
A.课程目标 B.课程实施 C.教学任务 D.课程评价 18.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B )。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19.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D )。
A.整体性原则 B.迁移性原则 C.生理适宜原则 D.合理性原则 20.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 )。
26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21.课程论研究的是( C )的问题。
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2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D )。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23.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C )。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24.下列选项中,与现代科学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 )。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 B.强调知识的系统、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D.重视个别差异
25.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首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 B )。
A.学科教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教师课程 26.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 A )的问题。 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27.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 D )。
A.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B.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8.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C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29.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30.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
27
是( B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31.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B )。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课本 32.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B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学目的 D.教学目标 33.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 )。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34.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 B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育目的 D.教育政策 35.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C )。
A.讲授题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 C.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 二、填空题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课程改革 )。
2.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 课程 )。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教学计划 )、( 教学大纲 )、( 教材 )。 4.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 )、( 研究型课程 )。
5.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层次,课程类型分为(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8
6.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主。 7.拓展课常常以( 选修课 )的形式出现。
8.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 )的形式出现。 9.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 儿童 )。
10.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叫( 课程理论 )。
11.课程目标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是指时限性、( 具体性 )、预测性和( 可操作性 )。 12.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 对学科的研究 )、( 对社会的研究 )。
13.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 )、(普遍性 )、( 基础性 )。
14.教学计划的核心问题是( 课程的设置 )。
15.安排课程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 迁移性原则 )、( 生理适应性原则 )。 16.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独特性、( 稳定性 )、发展性、( 灵活性 )。 17.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基础因素 )、(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
18.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 目标评价模式 )、(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
19.美国学者斯克里文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属于课程评价的(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20.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21.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 本文部分 )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构成。
29
2020年全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理论知识全真模拟试卷
及答案(七)
一、选择题
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 D )。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 B )。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C.《教师资格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 )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4.中学高级、一级教师职务聘任由( D )聘任。
A.国家教育部 B.省级教委 C.地市一级教育局 D.县级教育局 5.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C )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B )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