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与基金公司投资行为异同分析
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制度,即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是指允许经核准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一定规定和限制下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并转换为当地货币,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其资本利得、股息等经审核后可转换为外汇汇出的一种市场开放模式。摘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 发展 ,以证券投资基金和qfii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逐渐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中外投资机构却是“志同道不同”,二者有着不同的投资理念和方法。文章将主要阐述qfii与国内投资基金的投资差异,并从差异中分析国内基金在操作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qfii制度;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 qfii制度是一种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过渡性制度。在一些新兴市场 经济 国家和地区中,由于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完全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外资的介入极有可能对其证券市场带来较大的负面冲击。为了防范这种风险,qfii制度随即应运而生。 一、qfii在我国的发展 瑞银华宝于2003年7月9日第一次下单买下宝钢股份、上港集箱、外运发展和中兴通讯这四只股票,这标志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正式进入我国证券市场。之后高盛、盖茨基金、美国景顺资产管理公司、法国兴业银行等都陆续参与到了我国证券市场。在2006年之后政府的审批速度明显加快,仅2006年度就批准了18家,新增共计34亿美元的额度。 2007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批准6家qfii机构合计9.5亿美元的投资额度。12月9日,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qfii总投资额度扩大至300亿美元。截至2007年末,已累计批准49家qfii共99.95亿美元的投资额度,累计汇入资金99.26亿美元,结汇约787.71亿元人民币。2008年qfii额度还会继续增加,2008年3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已成为我国第53家qfii。 二、我国国内基金的发
展 我国基金业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1998年到2001年的头三年是起步阶段,市场中只有10家基金公司,产品以封闭式基金为主,基金运作的相关制度开始建立;2001年到2005年是第二个阶段,《证券投资基金法》颁布实施,各类基金产品相继面世,基金公司的运作与管理也逐步完善;2005年以来基金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资本市场发展开始提速,基金业也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资产管理规模迅速扩
张。 2001年我国首支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的发行,拉开了开放式基金迅速发展的大幕,华安基金初始募集资金为50亿元。2006年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基金行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投资基金踊跃,基金资产规模成倍扩大。根据证监会提供的数据,在2007年9月21日到10月底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没有新的基金发行,但是基金总规模增长1591亿份,基金资产净值增长9.56%。据统计,截至10月底,我国59家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基金341只,基金总规模为20553.38亿份,基金资产净值达33120.02亿元,分别为年初的2.8倍和3.8倍。 三、qfii和国内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分析 随着qfii的逐步进入以及我国股市近年来的持续高涨,qfii与基金两大主力机构都积极抢占a股最优资产,以期获取丰厚利润。但从投资表现来看,两大机构既有共同之处,也在一些投资方法和行为上存在差异。 ﹙一﹚qfii与国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