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医内科学习题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1:39:0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31.患者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为 A.通阳泄浊 B.燥湿祛痰 C.豁痰散结 D.健脾补肾 E.健脾和胃。

32.凌某,男,40岁,1年前头部外伤后常自觉头晕头痛,健忘失眠,耳鸣,精神、注不振面唇紫暗,舌暗红,脉弦涩。治法为 A.活血化瘀 B.通阳泄浊 C.健脾补肾 D.通窍活络 E.健脾和胃 二、名词解释 眩晕

三、填空题

1.眩晕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海论》曰:“( ),( ),胫酸眩冒”

2.眩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 ),或( ),( );实者为( )、( )、( )、( )扰乱清空。

3.眩晕肝阳上亢证治法是( ),( )。代表方为( )加减。 4.肾精不足之眩晕证病机概要为( ),( )。 四、是非判断题

1.对于眩晕的发生,《丹溪心法》中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中指出“虚不能作。”

2.治疗眩晕肾精不足证的代表方是大定风珠。一3.眩晕之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以实者居多。

4.中年以上,阴虚阳亢,风阳上扰的眩晕,往往有中风的可能。 5.眩晕病位在于头窍,其病变脏腑在肝、心、肾三脏。

6.眩晕因素体阳虚,痰从寒化,痰饮内停,上犯清窍者可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疗。 五、简答题

1.试述眩晕痰湿中阻证的证治方药。 2.试述眩晕的诊断要点?

3.试述眩晕肝阳上亢证的证治方药。

4.眩晕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如何鉴别? 5.试述眩晕的病因病机。 六、病案分析题

1.李某,男,57岁,已婚,干部,1961年4月17日初诊。 主诉:头晕九年,加重二月。

病史:从1952年起头晕,当时头晕较剧,如立舟车,感觉周围环境转动,呕吐、血压低,耳鸣如蝉声。于1953年、1957年均同样发作过,西医检查有耳内平衡失调珊,为美尼尔综合征。近二个月来头昏头晕,不能久看书,稍久则头痛头晕加重,胃部不适有欲吐之感,并有摇晃欲倒,食纳减退,体重亦减,常嗳气,矢气多,大便正常,晚间皮肤发痒,影响睡眠亨恶梦多,小便稍频,有少许痰,有时脱肛,脉弦细无力,舌淡无苔。

要求:写出本病诊断(病名和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2.张某,女,47岁,干部。1999年就诊。 主诉:头晕目眩3小时。

病史:患者3小时前起床时突觉头晕,头胀痛,视物旋转;不能睁眼,恶心呕吐,平素性情急躁,耳鸣口苦,少寐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要求:写出本病诊断(病名和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E 3.D 4.D 5.B 6.E 7.B 8.D 9.C

10. B 11. E 12: C 13. D 14. E 15. A 16. E 17. B,` 18.B19.D 20.B 21.B 22.A 23.A 24.A25.D26.C

27.BD 28.CD 29.ABCDE 30.BCE 31.BE 32.AD 二、名词解释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三、填空题

1.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2.髓海不足 气血亏虚 清窍失养 风 火 痰 瘀 3.平肝潜阳 滋养肝肾 天麻钩藤饮 4.肾精不足 脑失所养 四、是非判断题

1.√ 2.× 3× 4.√5 .× 6.√ 五、简答题

1.眩晕痰湿中阻证临床多表现为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病机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治疗以化痰祛湿弓,健脾和胃为主,代表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药如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白术、苡仁、茯苓健脾化湿;天麻化痰熄风,止头眩。 2.眩晕的诊断依据主要有: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病史。

3.眩晕肝阳上亢证临床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下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病机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治当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如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柔肝滋阴。 4.眩晕应与中风、厥证相鉴别。

(1)眩晕与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故临证当注重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2)眩晕与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5.眩晕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年高体弱、病后体虚及跌仆外伤等方面。眩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如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导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肾精亏耗,则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清窍失养,发生眩晕。实者为风、火、痰、换扰乱清空。肝为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敛阳,阳亢于上,或肝郁化火,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发为眩晕.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导致气血亏虚,则清窍失养,或脾虚健运失司,痰浊内生,痰浊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浊阴上逆,扰乱清空,均能引起眩晕。 六、病案分析题

1. (1)诊断:眩晕(脾虚挟痰兼心气不足证)

(2)辨证分析:患者久病伤气,脾气虚清阳之气不能上充清窍,故头昏头晕广脾虚不能运化,故食纳减退,胃部不适,有欲吐之感;中气下陷故脱肛;脾运不及,气机壅塞故嗳气,矢气,不能久看书,恶梦多为心气不足之征,脾虚生痰故有少许痰,舌脉为脾虚挟痰兼心气不足之象。

(3)治法:益中气,调脾胃,佐以宁心理痰。 (4)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炙黄芪12g党参2. 4g柴胡2.4g升麻2.4g白术6g当归4.5g陈皮4.5 g炙甘草3g获神6g炒远志3g法半夏6g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服,每日一剂。

2. (1)诊断:眩晕(肝火上炎)。

(2)辨证分析:患者素体阳盛,急躁易怒,气郁化火,肝火上炎,上冒清窍则突然头晕。肝阳偏盛,则少寐多梦,耳鸣。湿热中盛则口苦,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之象乃肝火上炎,内蕴湿热之象。 (3)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4)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l0g黄芩l0g柴胡6g木通l0g山栀子lg泽泻l0g生地l0g甘草6g车前子20g(包煎)。水煎服,每日一剂。

第四节 中 风

1

一、选择题 [A型题】

1.首创“中风”病名的是下列哪本医著 A.《内经》 B.《金曦要略》 C.《景岳全书》 D.《诸病源候论》 E.《千金要方》

2.提出中风病是由“内风甲而起的见解,始于哪个时期一 A.战国时期 B.汉代时期 C.隋唐时期 D.唐宋时期 E.金元时期

3.提倡“内伤积损,为中风病病机实质的是么下列哪一位医家 A.王履 B.张仲景 C.李东垣 D.张景岳、 E.李中梓_

4.明确将中风病分为闭、脱二证的是下列哪位医家 A扩李东垣 B李中梓 C.李时珍 D.李士材 E.叶天士

5.关于中界病的病理因素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虚、火、风、痰、气、瘀 B.风、火、热、痰、气、血 C.风、痰、寒、虚、气、瘀 D.风、火、虚、血、气、瘀 E.风、痰、热、虚、气、瘀

6.中风脱证的临床表现除哪项外均是 A.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B.目合口张,手撒肢冷 C大汗淋漓,二便自遗 D肢体强痉

E.舌痰脉微欲绝 7.中风病后遗症期为 A.发病半年以上者 B.发病1年以上者 C发病2个月以上者 D.发病3个月以上者

E.发病1个月至半年以内者 8.中风病与口僻的鉴别要点是 A.有无口眼歪斜 B.有无言语不清 C有无口角流涎 D.有无肢体瘫痪 E.有无脉弦滑数

9.中风病与痉证的鉴别要点是, A.有无四肢抽搐 B.有无肢体瘫痪 C有无神识昏迷 D.有无脉弦滑数 E.有无项背强直

10.中风病的中经络与中脏腑的主要区别在介于 A.有无后遗证 B有无神志改变 C有无肢体瘫痪 D.有无口眼歪斜 E.有无语言不利

11.中风病急性发作期病理性质为 A.痰浊为主 B.标实为主

搜索更多关于: 中医内科学习题集 的文档
中医内科学习题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ee5e95fpe2i4cw3qiku_1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