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
《定风波》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
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吉林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规划新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篇作品。第四章内容包括宋词、散文和元曲。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历史时期,加之宋代微弱的国势,文人忧患意识极其深厚,本章所节选的内容多属于宋代爱国词人的代表作品。本章的学习目标是把握词特点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掌握词的鉴赏方法、品味作者的主观情感并达到学以致用的实践目标。
《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采用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展现出作者旷达豪放的文人形象,表现出作者超凡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理想。全词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作者的精神追求。
二、说学情:
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重在培养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
操,达到文学为生活、自我服务的作用。作为民航服务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但承受能力需要提升;同时因为职业院校的自身特点,让一个在校生过渡到一个职业人和社会人的时间极其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提升他们的承受能力、如何认知理想和现实的最小差距、如何面对职场和个人得失都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教学任务。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教材目标设置、教材培养方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次说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诵读作品。
(2)了解本词写作背景和苏轼生平。
该教学目标的设置既是“知人论世”的体现,引起学习兴趣,也是为教学重难点做铺垫。
(3)学会分析词中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
该教学目标的设置,体现了词中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讲授学习,梳理词中形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结合意象特点,抓住关键字词,理解作者的主观感情。(教学难点)
该教学目标的设置结合词的结构特点:通过具体意象,结合意象特点表达情感,同时遵循诗词的学习方法:通过鉴赏形象、把握特征、结合作者经历从而达到品味情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评价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正确认知人生旅途上的“风雨”。(教学难点)
该教学目标的设置,全面体现大学生大学语文的学习目标:重在人文教育和教化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于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将文学转化为人的内力。
四、说教法 :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力水平和教学目标,此次教学中,采用诵读法、碎片教学法,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采用讲授法、提问分析法、讨论法、坚持启发式诱导教学原则;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以学为本、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因学论教,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
六、说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碎片导入:(题目)
题目一词,在古诗词中被称作“题眼”。所谓题眼,当属一首诗词的关键结构,题眼可以概括诗词的主要写作内容、提示诗词的写作重点、奠定感情基调、具有象征意义和一语双关的作用。 分析题眼:《春夜喜雨》,喜字奠定作者的感情基调。 列举容易分析的题目
问题思考:分析《定风波》的题目含义:
问题小结:在风波中安定(一语双关的铺垫:定:字面意
思,稳定指内心的淡定、安定;风波:作者正在经历或者经历过的苦难)。
那么,苏轼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才写下了这首《定风波》呢? 对于苏轼的作品我们并不陌生,例如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怀有美好的祝愿,“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听起来就有种伤感凄凉的味道,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又是雄心壮志,激情满怀的体现。苏轼就是在这种失落、伤感又满怀壮志中活着,他一生被贬八次,却从未放弃对报国理想的追求和人生理想的追问。通过预习和文本提示,我们知道《定风波》的写作,是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而写作的,讲到这里,我们应该非常明确的知道,题目的风波可以指苏轼经历的乌台诗案。(该问题可以让学生回答) (倒入设计目的文字叙述)
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进入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