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节英语公开课上的英语诗歌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的调整,英语基础教学的目的也更趋向于多元化。课堂教学由原来的一味的教和学,也就是 “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到素质教育,也就是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教育部(2012:8)更明确提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使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这个要求,使英语基础教学,在原有侧重英语作为一门学科,一种语言工具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了英语作为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 诗歌,是世界上所有语言艺术形式中,最为与众不同的,除了它韵律优美,同时还集中体现了该种语言的历史背景、人文素养等,这些因素使学生对于英语诗歌望而却步。现在初中牛津英语教课书中,增加了诗歌篇幅,就是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慢慢接触诗歌题材,让他们了解诗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一、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一)从牛津英语的全六册,研究诗歌体裁课文的分布及难易度
对于初中生来说,初次接触英语诗歌,要从言简意赅的诗歌开始,好比刚开始学说话的幼儿一样,先用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慢慢理解并感受儿歌所传递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慢慢增加难度。回想笔者自己英语学习过程,诗对于从来没有直接就是莎士比亚。歌是到了大学才开始接触的,
接触过诗歌的人来说,一下子接触这么高深的内容,让人感觉有点无从入手。
所以,早在7B第八单元,学生就学过两篇关于动物的诗歌,其中一首的一段是这样的:
My goldfish is a wonderful pet. She doesn't need a bed. She isn't any trouble. She doesn't bark. She doesn't miaow. Just bubbles, Bubbles, Bubbles.
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英语诗歌,文字简单直白,以描述场景为主,有的句子以一个单词单独成句成行,除了降低难度,降低学生对英语诗歌的恐惧外,大大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原来英语诗歌没那么难,英语诗歌也有押韵,只不过是因为语法问题,没法做到文字的对应和工整。
因为有了那次诗歌体裁的内容,为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语言文字的赏析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长进。所以,在8A第7单元的诗歌,其中一段是这样的: ,The autumn leaves turn brown Fall into piles upon the ground.
Farmers work to harvest crops,
As the days are shorter and the temperature drops. Soon the snowy season will begin, And it will be a new year once again.
由此看出,无论从单词、词组的角度,还是从句子结构和长度看,难度都有所增加。
(二)帮助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诗歌大意
诗歌翻译,起码达到“达意”的标准。这对于译者的要求比较高,如果连一首诗的意义都捉摸不透,对诗歌其他微妙之处的理解也就根本无从谈起。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不同,所以自然就老师产生了一种依赖心理,希望老师把诗歌的意思讲给他们听,但是这恰恰是最不可取的方法。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所以笔者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即先给他们直观的图片,去感受图片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再通过提问:Which season is i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Can you describe the picture? 来谈论图片,自然而然地引出和图片对应的词组,这些词组基本都包含着要掌握的新单词。这是非常常见的教学法,实用性很高,这样班级中大部分的同学都能了解这节课要掌握的新单词,同时也为接下来的环节做好铺垫。 二、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的韵律 (一)通过朗读感受韵律
对于诗歌的理解,除了诗歌的寓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
就是诗歌的韵律。韵律,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最明显的依据之一。中文诗歌的押韵形式和英文的完全不同。在课堂上,主要还是要让学生了解英文诗歌的押韵方式,以及找到韵脚。 韵律,是要通过朗读形式才能体会到的,所以笔者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些机会出声朗读,同时采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带感情地朗读。读的次数多了,学生自然就发现了韵律和韵脚。这种自然习得的内容,比老师讲授的更容易掌握。 (二)及时巩固韵律
笔者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一首儿歌《The Little Star》原版诗歌,学生都能唱第一段,但好多人都不知道接下来还有内容。要求他们利用所给的单词,把诗歌中空缺的部分补上,使诗歌押韵。学生能一边做,一边唱,活跃课堂气氛,也放松了很多。在做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一些新单词,但是毫不影响他们对韵律美的体验。 三、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诗歌的能力――翻译课文 培养学习英语诗歌的能力,不是只靠一节课就可以完成的,不是所谓的知识的干脆地、直接地传授,而是要靠老师引导。教育的过程和本质就是为了达到“不教”,引导学生学会自学,以至于学生可以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获得知识的更新,以至于保持终生自学的过程。
这是不可忽视要立足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达到这个要求, 的一个重要基础。无论学什么,教什么,传统教学模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只注重课堂上教了什么,而不注意学生学到了
什么,一味地知识灌输,让学生失去了对英语诗歌学习的兴趣。闫建华教授的观点颇有道理:“理想的英语诗歌教学时要让学生自己进入到诗歌所创造的想象的世界中去,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知识的层次从‘内部'去赏析和体验一首诗歌,享受诗歌带来的美感和乐趣。”
要增强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一种比较直接的手段就是翻译。但是诗歌语言,太过微妙,经不起翻译。有时能理解意思,但是翻译后词不达意;有时原文的韵律,在翻译过程中忠于意思的原则上,丧失了原来的韵律之美;有时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原文对于另一种语言中的读者来说,平淡无奇。所有种种,都不能使诗歌的翻译尽善尽美。
虽然如此,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绝不是目标。有了词组和朗读的基础,有了对韵律的基本了解后,开始翻译。整个过程,完全由他们自己琢磨、推敲。作为教师,只是站在一个欣赏者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翻译成果,而不是评判。当然,学生本身的中文水平,是能直接影响诗歌翻译最后的成果的。下面是其中一个学生的翻译: 冬天的时光总是被白雪覆盖, 花草树木似乎忘记了如何拥抱蓝天, 鸟儿高飞,
去寻找那片温暖明媚的天。 风吹来了明亮的春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