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过程。”“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就没有不想干的时候?”面对这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王琦指着自己的胸口,对记者和在场的学生半开玩笑说,“你们摸摸看,我这里始终有一团火,否则第一篇论文被退稿的时候,我恐怕就要放弃喽!”58岁:辞官从教按照一般人的理解,这个年龄到大学多半是发挥余热,而他加足了马力,甚至为了研究跋山涉水、走街串巷 2012年京交会上,德国科隆市副市长汉妮特前来体验中医诊疗。 片刻搭脉后,王琦告诉汉妮特,她的体质属阳虚及气虚,有消化功能不好、怕冷、气短等问题。汉妮特睁大了眼睛直呼“Incredible(不可思议)、Amazing(太神奇了)”。她说:“我特意隐瞒了胃部长期不舒服、手脚冷等老毛病,没想到仅搭脉片刻,就被中医的‘火眼金睛’看穿了。”有了体质分类的利器,加上不走寻常路的精神,王琦施治的对象上到国家政要及季羡林等名家大师,下到三天三夜走到北京看病的普通农民。有人管他叫“京城怪医”,因为在他的诊室里,总能看到各种疑难杂症。有的病人盛夏穿棉衣也不嫌热,有的病人三九严寒还大汗淋漓,有的幼儿园小孩哪怕被指甲轻轻划一下,划痕就肿得老高,有的花季少女抱怨自己喝凉水都长肉。“有一个孩子,来看病的时候五花大绑,不捆起来就要拿刀子捅人,精神出了问题,一家人的欢乐都给剥夺了。”说到自己的病人,眼前的王琦几度哽咽。王琦经常对自己和学生说,我首先是医生,其次才是学者。医者仁心,王琦对
研究的热忱,正来自于解除病患痛苦的决心。上世纪80年代,体质分类还不够完善,特禀体质没有纳入进来,一段援外医疗的经历,让王琦开始关注过敏症,并产生了把过敏体质单独划分一类的想法。1984年,王琦到荷兰援外。荷兰是郁金香之国,空气中弥漫着很多花粉。王琦发现,当地很多人患有花粉过敏症。对于这个问题,西医的办法是切断过敏源。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全美免疫中心一位专家曾对王琦说,“假如你对猫过敏,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猫从窗户扔出去”。“但是,荷兰人总不能不呼吸吧?”王琦反问。“治过敏重在治人,改善体质才是根本办法,”按照自己的想法,王琦从调理体质的角度出发,为不少荷兰患者解除了病痛。而与美国专家针锋相对的“辩论”,也让中西医背景的两位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王琦根据调节过敏体质的原理,组方中药“过敏康”改善过敏体质,并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研究其作用机理,用现代科学手段证实了“过敏康”的疗效。“一项研究,要让中国人相信,外国人也相信,中医相信,西医也相信,只有符合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王琦说,“我开始从文献中得来的9种体质分类,需要从实证上去证明它的存在。这就是大样本的调查,对自然人群进行全国抽样。”此时,58岁的王琦已是国家认定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之一,同时还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属单位的副司局级职务。但是,他心中那团火依然旺盛。一次和儿子闲聊中,儿子突然
问:“老爸,你是想退休当老干部,还是想继续你的研究?”王琦被儿子的话点醒,第二天就去找卫生部一位副部长递交辞呈,不带任何职务,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按照一般人的理解,这个年龄到大学的人,多半只是发挥余热,“我不是去发挥余热,而是加足马力,要干事情。”王琦带领学术团队日夜奋战,拿下一个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并获得两个“973”项目资助。万事俱备,王琦期盼多年的一项“大计划”得偿所愿——中医体质分类流行病学调查。“不是说坐着飞机住着宾馆调查就完成了。全国随机抽样的对象可能在一个山坳里,可能是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的事并不罕见,而拿着体质量表挨家挨户去敲门,60多岁的名医王琦几次被人当作“推销的”拒之门外。经过几年的努力,王琦课题组完成了全国21948例调查,证实了中国人群共有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等9种基本体质类型。同时,初步掌握国人不同体质类型、不同年龄、性别、地区人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据此,王琦主持编制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为体质类型判别规范化、研究个体差异、实施个体化诊疗提供了方法与工具。他利用各种方法,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医体质辨识,让老百姓了解自己的体质,让养生走在疾病前面。“阴虚体质:怕热,面颊潮红,皮肤干燥,容易失眠;血瘀体质:刷牙时牙易出血,眼睛经常有红丝,容易烦躁、
健忘……”在王琦团队的工作间里,记者看到学生们制作的展板,用通俗易懂的话描述这9种体质类别和身体上对应的表现。随着中医养生大热,从书报、电视、网络等媒介中,了解体质分类并据此进行保健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我们小区里的老太太都叫我‘偶像’,”王琦有些不好意思地说。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在全国74个区、县启动包含中医体质辨识的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将中医体质辨识和干预作为降低慢性病发病率、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疾病负担的重要手段。“从治病到防病,对整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王琦的学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李英帅说。 70岁:重做小学生中医不能抱着古书吃一辈子,现代生物学等科学的发展,给他带来了很多“计划外”的工作
上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著名的《东方之子》栏目曾经采访王琦。节目的最后,主持人这样评价: “今年53岁的王琦,已经把83岁之前要做的事情计划好了。”可如今,70岁的王琦却说,自己仿佛沉浸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像一个小学生,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堂,早上六点半起床,七点半到校,一直到晚上七点半回家,总有做不完的作业。“因为越研究越有兴趣,越研究越感到不足。”今日的中医体质学,已经不再独木难支。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以中医体质学为基础的学术论文1300多篇。王琦先后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及学术经验继承人88名。王琦吸引了医学、生物、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