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解: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镜头焦距是34mm,感光层和镜头之间的距离是像距,物体和镜头之间的距离是物距.所以感光层距离镜头34mm~68mm,物体距离镜头大于68mm.
故答案为:感光层距离镜头34mm~68mm;物体距离镜头大于68mm.
【点评】学会变通,感光层相当于普通照相机的底片,相当于凸透镜实验中的光屏;物体和照相机中的物体相同,都相当于凸透镜实验中的蜡烛;照相机镜头和数码相机镜头都相当于凸透镜实验中的凸透镜.
15.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通过接受卫星所发射的导航信号,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准确地测量到物体瞬时的位置.目前GPS已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行业.利用GPS的定位技术结合无线通信等高新技术,实现对车辆的定位导航、防盗反劫、服务救援、远程监控、轨迹记录等功能.GPS的无线通讯是通过 电磁波 填(“超声波”、“次声波”、“电磁波”)实现信息传送的. 【考点】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通过接受卫星所发射的电磁波来实现信息传送的. 【解答】解:卫星是在太空中运行的,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只能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 故本题答案为:电磁波.
【点评】本题只要明白真空不能传声,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可解答.
16.刘星将一块重2N的橡皮泥放入水中后橡皮泥立即沉入水底;他取出橡皮泥将其捏成船状再放入水中,“泥船“却漂浮在水面上,他是利用了 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 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此时“泥船“所受的浮力为 2 N. 【考点】浮力的利用;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分析】把橡皮泥捏成船状再放入水中,是利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从而增大橡皮泥受到的浮力,轮船就是利用这种道理制成的;根据漂浮条件求此时“泥船”受到的浮力.
【解答】解:橡皮泥捏成船状放入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变大,由F浮=ρ水gv排知道,橡皮泥受到的浮力变大; ∵“泥船”漂浮, ∴“泥船”受到的浮力: F浮=G=2N.
故答案为: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2.
【点评】本题考查物体的沉浮条件和浮力的计算,要知道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还要明白用钢铁做成的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的道理.
17.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理如下表.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有 2、4、5、7、10 . 观 点
正 方
1.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3.两个物体不接触,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5.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7.力的产生总涉及两个物体 9.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反 方
2.两个物体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4.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6.力可以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8.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1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考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的相互性;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分析】力就是作用,力现象中的物体间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 力包括两种: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有力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13
(4)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解答】解: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不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如紧靠竖直的墙放放在水平地面的木箱,与墙之间不存在力的作用);两个物体不接触,也不一定就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如磁体间的相互吸引);所以2、4是正确的;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所以5是正确的;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要产生力,至少需要两个物体,所以7是正确的;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10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2、4、5、7、10.
【点评】此题考查了力的概念、力的种类、力和运动的关系等力学的基本理论,考查的方式比较直接,是一道基础题.
18.小明坐在汽车上,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他是以 汽车 为参照物的.汽车行驶过程中,小明打开了车窗,看到车内悬挂的窗帘在 车外 (选填“车内“或“车外“)飘动,这是由于 车外空气的流速大于车内,而使车内的气压大于车外的气压 造成的.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分析】路旁的树木相对于车位置不断向后移动,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是以车位参照物;
车行驶过程中,车外空气流动速度大于车内空气流动速度,车内气压大于车外气压,窗帘受到的车内空气压力大于车外空气压力,受合力向外,所以窗帘在车外飘动.
【解答】解:小明坐在汽车上,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他是以汽车为参照物.
汽车行驶过程中,小明打开了车窗,看到车内悬挂的窗帘在车外飘动,这是由于:车外空气的流速大于车内,而使车内的气压大于车外的气压造成的.
故答案为:汽车;车外;车外空气的流速大于车内,而使车内的气压大于车外的气压.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流体流速大的地方流体压强小,流体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19.某工厂开发研制了一种高、中、低三档家用电火锅,观察其内部结构发现是由两个相同的发热电阻丝构成.改变档位就是改变电热丝连入电路的方式.研究发现:旋动开关,当转换开关在中档位置时,发热功率为600W,这时只有一个电阻丝连入电路.那么,当转换开关分别处于高、低两档位置时,其发热功率分别为 1200 W和 300 W.
【考点】电功率的计算;电阻的串联;电阻的并联.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当转换开关在中档位置时,只有一个电阻丝工作,当转换开关处于高档位置时,发热功率大于中档,所以两电阻丝并联,当转换开关处于低档位置时,发热功率小于中档,所以两电阻丝串联,电源电压不变,根据比例关系可求出高档位置时的功率和低档位置时的功率. 【解答】解:设电阻丝的电阻为R,
则两根电阻丝并联的电阻R并=R,串联的电阻R串=2R, 则根据P=
,当R越小时,P越大,因此高档位置时两个电阻并联,中档位置时只有一根电阻接入电路,低档位
置时两个电阻串联,
当转换开关在高档位置时,P高=当转换开关处于低档位置时,P低=故答案为:1200;300.
14
=2P中=2×600W=1200W, =P中=300W.
【点评】本题考查电功率的计算及其公式的应用,难点是判断电饭锅的工作电路,因为只有两根电阻丝,中档时只有一根工作,高档只能两根并联,低档只能两根串联,重点是知道串联、并联电阻的规律.
20.如图所示,两支相同的试管,内盛等质量的液体.甲管竖直放置,乙管倾斜放置,两管液面相平,比较两管中的液体对管底压强的大小p甲 > p乙.
【考点】液体的压强的计算;密度的计算.
【分析】知道两管液面相平、试管相同,可知液体体积的大小关系;又知道液体的质量相同,根据密度公式可知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再根据液体压强公式两管中的液体对管底压强的大小关系. 【解答】解:由图知,V甲<V乙, ∵m甲=m乙, ∴两种液体的密度: ρ甲>ρ乙,
又∵p=ρgh,两管液面相平(液体的深度h相同), ∴两管中的液体对管底压强: p甲>p乙.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深度h相同是本题的突破点.
三、作图与实验探究(本大题共24分)
21.如图所示,将一平面镜斜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有一束光线垂直射向水面,请画出这束光线在水中行进、最后射出水面的光路图.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分析】本题所要求的光路图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光线垂直射向水面,此时光线的方向是不变的,垂直射入是折射的一个特例.
②光在水中射到平面镜上被反射,反射要遵循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①先画出光线垂直射入水中,此时光线方向不变.
②接着画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先画法线,然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③最后画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先画法线,然后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5
【点评】画光路图时,不管是光的反射还是光的折射,都要先把法线画出来.
22.为了使杠杆保持静止,可以在A点施加一个力F,力的方向不同,需要力的大小也不同,请在图中画出力F最小时的示意图.
【考点】力的示意图;杠杆中最小力的问题.
【分析】由杠杆平衡条件知,当力的作用点与支点的连线为力臂时,力是最小的. 【解答】解:过点A作OB的垂线,方向向上,即为最小力F.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作最小动力的方法.当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一定时,力臂最大时,动力最小,故力的作用点与支点的连线为力臂时,力是最小的.
23.按照图(甲)所示的电路图连接(乙)图实物(导线不得交叉)
【考点】实物的电路连接.
【分析】由图知,两灯泡并联,开关S1控制灯泡L1,开关S2控制整个电路,根据电路图完成实物电路的连接. 【解答】解:
先把电源串联起来,电流从正极开始,先通过开关S2,分成两支一支经灯泡L2,另一支经开关S1和灯泡L1后,两支路汇合一起回到负极,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关键是明白电路中各个用电器的连接情况,连接实物图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难点,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