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贲门。
狭窄:第一个狭窄部即食道起始部,平第6颈椎下缘。距中切牙约15厘米。
第二个狭窄部在与左支气管交叉处。平第4—5胸椎之间高度。距中切牙约25厘米。 第三个狭窄部在穿过食管裂孔处,平第10胸椎高度,距中切牙约40厘米。
24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1.腹膜内脏器: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壮结肠,脾,卵巢,输卵管。
2.腹膜间位脏器: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子宫,膀胱,直肠上段
3.腹膜外位器官:肾,肾上腺,输尿管,膀胱,十二指肠降部,下部,升部,直肠中下段及胰。
25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及其内容物
小网膜的位置在由肝门向下移行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 内容物:胆总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
26网膜囊的位置、境界、交通,网膜孔的位置及毗邻
是腹膜腔的一部分。
前界 小网膜,胃后面的腹膜、大网膜的前二层。
后界 覆盖于胰、左肾上腺、左肾的腹膜及大网膜的后二层。
上界 下界 左界 右界
肝的尾状叶和膈下面的腹膜壁层。 大网膜前二层和后二层的移行处。 脾,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
网膜孔(前方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为覆盖于下腔静脉前面的腹膜;上方为肝
尾状叶;下方为十二指肠上部)。通向腹膜腔的其他部分。
27鼻旁窦的概念、各窦的位置、开口及形态特点
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与面骨内的含气空腔,又称鼻旁窦。鼻旁窦由骨性鼻旁窦表面衬以粘膜构成,鼻旁窦粘膜通过各窦开口与鼻腔粘膜相续。一般左右成对,共有四对,为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 鼻旁窦由骨性鼻旁窦表面衬以粘膜构成,鼻旁窦粘膜通过各窦开口与鼻腔粘膜相续。鼻旁窦对发音有共鸣作用,也能协助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由于鼻腔和鼻旁窦的粘膜相延续,鼻腔炎症可引起鼻旁窦发炎。
四对鼻旁窦中上颌窦最大,位于上颌骨体内,上壁是眶下壁,较薄,当上颌窦炎或肿瘤时,常可破坏骨质侵入眶内;下壁邻近上颌磨牙,紧邻骨质菲薄的牙根,故牙根感染常波及上颌窦;前壁在眶下孔下方处较薄,进行上颌窦手术时即由此处凿开;内侧壁为鼻腔外侧壁,邻近中、下鼻道,在下鼻道前上部骨质较薄,上颌窦穿刺即由此处刺入。上颌窦开口于半月裂孔的后部,由于开口位置较高,所以上颌窦发炎化脓时引流不畅,易造成窦内积脓。额窦开口于半月裂孔前端。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和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28喉软骨的组成、喉腔的形态结构
喉的支架由三个单一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会厌软骨;三对成对软骨–杓状软骨、小角软骨和楔状软骨构成。
5
29左右主支气管的差别,肺段的概念
左主支气管细长、近水平。右主支气管粗短、近垂直。气管异物坠落多入右主支气管。 主支气管在肺门处分出肺叶支气管,肺叶支气管入肺后再分出肺段支气管(三级支气管)。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联属的肺组织,称为支气管肺段。肺段呈锥形,尖朝向肺门,底朝向肺表面。肺段内含有肺段支气管、肺段动脉和支气管血管伴行,肺段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和段间静脉通行,是肺段切除的标志。
30纵隔的概念、区分及其组成
纵隔 两侧纵隔胸膜间的脏器及结缔组织总称为纵隔。
分部 通过胸骨角和第四胸椎体下缘的水平面,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为上纵隔:下部为下纵隔,后者又以心包分成前、中、后三部。
组成 胸腺、出入心脏的大血管、迷走神经、膈神经、气管、食管、胸导管、心包、心脏、胸主动脉、奇静脉、胸交感干、淋巴结等。 31肾的被膜
肾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内向外依次为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 (一)纤维囊
纤维囊(fibrous capsule)为紧贴于肾实质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膜,薄而坚韧。正常情况下,纤维囊与肾实质结合较疏松,易于剥离,但在肾有病变时,纤维囊与肾实质发生粘连,不易剥离。 (二)脂肪囊
脂肪囊(adipose capsule)包被于纤维囊外周,为一囊状脂肪组织,并经肾门与肾窦内的脂肪组织相延续,对肾起弹性护垫样保护作用。
(三)肾筋膜
肾筋膜(renal fascia)位于脂肪囊的外周,包裹肾和肾上腺。分前、后两层,分别位于肾的前方和后方,两层在肾的外侧及上方相互融合;在肾的内侧,前层与对侧相互连续,后层与腰大肌筋膜相互融合;在肾的下方,前、后两层则分离,其间有输尿管通过。肾筋膜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束,穿过脂肪囊连于纤维囊,对肾起固定作用。
肾的正常位置靠多种因素维持,如肾的被膜、肾血管、肾邻近的器官、腹内压以及腹膜都对肾起固定作用,肾的被膜起主要作用。如上述固定装置发育不良或病变时,常可引起肾下垂或肾移位。
32输尿管的形态、分部及狭窄
输尿管为一对细长肌性管道,起自肾盂,终于膀胱。 位置 输尿管位于腹膜后方,沿腰大肌前面下降,至小骨盆上缘则越过髂总血管前方进入盆腔,最后斜穿膀胱壁。在女性,输尿管过子宫颈外侧面至膀胱底。在距子宫颈外侧缘约2厘米处,有子宫动脉从外侧一内侧越过输尿管前方。 分部 输尿管全长可分为腹段,盆段和壁内段。
狭窄部 输尿管的全长口径粗细不一,有三个狭窄部: 1.在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 2.在小骨盆上口处;
3.在壁内段,为输尿管最狭窄处。
6
输尿管狭窄部位是结石易滞留之处。
33膀胱的形态、位置、膀胱三角的概念
形态 膀胱为贮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形状随其充盈度而改变。空虚时呈三棱锥体形,分膀胱尖(朝向前上方)、膀胱底(朝向后下方)、膀胱体(膀胱尖和膀胱底之间的部分)和膀胱颈四部分。
位置 在小骨盆腔内,前方为耻骨联合,后方在男性为精囊腺、输精管壶腹和直肠,在女性为子宫和阴道。极度充盈的膀胱,可高出耻骨联合上缘。新生儿的膀胱位置比成年人高,老年人因盆底肌收缩力减退,膀胱位置变低。
膀胱三角 在膀胱底部的粘膜面可见到一个三角形区域,其前下角的尖端有尿道内口,两个后外侧角处各有一裂隙状的开口,叫输尿管口。两侧输尿管口之间的粘膜形成一横行皱襞一输尿管间襞(膀胱镜检查时,此间襞为一苍白带,可作为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膀胱三角处无粘膜下层,粘膜紧贴于肌层,不形成皱襞。该处为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
34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弯曲和膨大
男性尿道既是排尿路又是排精管道。起于尿道内口,止于阴茎头尖端的尿道外口,成人长约18厘米,全程可分为三部:前列腺部(穿过前列腺的部分)、膜部(穿过尿生殖膈的部分,长约1.2厘米)和海绵体部(穿过尿道海绵体的部分),临床上将前列腺部和膜部全称为后尿道,海绵体部称为前尿道。
男性尿道全程中有三处狭窄和二个弯曲。三个狭窄是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二个弯曲分别位于耻骨联合下方(相当于膜部和海绵体部起始段,凹向上)和耻骨联合前下方(相当于阴茎根与体之间,凹向下),后一个弯曲当阴茎向上提起时消失,所以临床上作导尿或尿道扩张时,首先上提阴茎,使此曲消失以利插管。
35输卵管的分部及形态
输卵管位于子宫的两侧,全程可分为四部,自内侧至外侧为: 子宫部 行于子宫壁内,以输卵管子宫口通子宫腔。
输卵管峡 窄、短、输卵管结扎术常在此部进行。
输卵管壶腹 较粗,壁薄而弯曲,占全长2/3,卵子通常在此部受精。
输卵管漏斗 为输卵管末端,呈漏斗状,中央有输卵管腹腔口,开口于腹膜腔。口的周缘有许多指状突起,称输卵管伞,最长的一条称卵巢伞。
36子宫的位置、形态、分部及固定装置
形态 子宫为单一的肌性器官,壁厚腔小,富于扩展性,胎儿在此发育成长,呈前后稍扁的梨形。分三部:
子宫底——输卵管子宫口以上的部分。
子宫颈——下端狭窄的部分,为癌肿好发部位,下1/3突入阴道内(子宫颈阴道部)。 子宫体——底、颈之间的部分。体、颈之间为峡部。在非妊娠期,子宫峡不明显,妊娠期间(尤以妊娠末期),子宫峡逐渐伸展变长,形成子宫下段。
位置 位于盆腔中央,前为膀胱,后为直肠,下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卵巢固有韧带及子宫阔韧带。活动度大。
固定装置 维持子宫正常位置有韧带、盆底肌和周围结缔组织。
37Koch三角的概念。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有哪些
7
Koch三角概念我找不到,能力有限啊 分支有:
1.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窦,经左心耳和肺动脉间一冠状沟,分前室间支和旋支。前室间支分布于左、右心室前壁的一部分,室间隔的前上2/3;旋支分布于左房壁和左室外侧壁。
2.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右窦,在肺动脉和右心耳间一冠状沟一膈面,分后室间支和左室后支,分布于右房壁、右室壁、左室后壁和室间隔后下1/3。
38心的传导系统的组成、位置和功能
心的传导系统主要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兴奋、传导冲动和维持心正常节律性搏动。由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组成。
39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颈 动 脉 窦 位 置 颈总动脉未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 颈动脉小球 颈内、外动脉分叉处。 功 能 压力感受器,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通过它反射化学感受器,当血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性地引起心跳减慢,末稍血管扩张,以降低血压。 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40颈外动脉的分支
1 枕大神经、2 颞浅动脉、3 耳后动脉、4 枕动脉、5 舌下神经、 6 斜方肌、 7 颈内动脉、8 颈外动脉、9 肩胛提肌、10 颈总动脉、11 后斜角肌、12 中斜角肌、13 颈横动脉、14 肩胛上动脉、15 臂丛、16 脑膜中动脉、17 眶下动脉、18 内眦动脉、19 眶下动脉与神经、20 颊肌,21 颊肌、22 上唇动脉、23 下牙槽神经、24 下唇动脉、25 舌神经、26 颏下动脉、27 面动脉、28 甲状腺上动脉、29 颈升动脉、30 甲状腺、31 前斜角肌。
41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及其机能意义 组成 位置 分支 掌浅弓 尺动脉末端和桡动脉掌浅支。 掌腱膜深面。 三条指掌侧总动脉→指固有动脉(位于手指的二侧),一条小指尺掌侧动脉。 掌深弓 挠动脉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 屈指肌腱深面。 三条掌心动脉(与指掌侧总动脉吻合)。
手掌动脉弓的机能意义:
手是劳动器官,由于抓握功能,使手掌易受压迫,动脉弓的存在,可使手掌或指的掌侧面在受压的情况下,仍可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
42胃的血液供应及来源
胃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腹腔动脉的分支。分布于胃小弯的是胃左、胃右动脉;分布于胃大弯的是胃网膜左、右动脉;分布于胃底的是胃短动脉。此外,胃底还有左膈下动脉的小分支供应血液。
胃的血液供应十分丰富,因此,在胃大部切除术时,结扎胃的主要动脉而保留部分胃短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