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7:51:4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降水量617.6mm,50年一遇降水量805.2mm(2004年),年日最大降水量37.1mm(1984年6月8日),日最大平均降水量30.1mm;小时最大降水量28.4mm,小时最大平均降水量15.6mm;10分钟最大降水量15.3mm,10分钟最大平均降水量9.0mm。

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降水的入渗既可增加土体容重和坡体本身自重,又会降低潜在滑动面 (带)抗剪强度,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由于降雨年内分布不均,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年内分配不均。据调查资料,大多数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多集中在每年5~9月份,其中年内第一个降雨高峰期6月,伴有花岗岩侵入,见插图3-3。

102°15′102°30′102°45′31°40′42T海马海子TT3zhT3zh54T22T49T2231°40′Tzh3Tzh32762TT3zhTzh3Tzh3T3zh6058TT3zhTzT3zhT22T3zh46T3zhT2231°30′TTzh3T2245T3zhT3zh两河乡31°30′T2245TT224673342634T22T3zhTTT3zhT3zhT3zhT31°20′67TT22T22735565T3zh万里城寨子7064侧找沟寨子T22T3zhT31°20′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第二个降雨高峰期9月次之,地质灾害年内发生次数呈双峰分布。频繁的暴雨导致次生地质灾害频发。

2.1.2.2水文

美沃沟为勘查区内的最大地表水体,同时也为工程区地表水侵蚀、地下水排泄的基准面。该河从不稳定斜坡前缘通过,区内未见有其他常年流水溪沟。

区段内美沃沟流向近似自北至南,河道宽10~20m不等,河床纵坡坡降大,水流湍急,河流侵蚀、侧蚀能力强,一般流量约1.2~2.5m3/s,水深0.5~1.0m。由于美沃河阶地较高,未对斜坡坡肢产生冲刷破坏作用,因此美沃河对斜坡稳定性无影响。

2.1.3区域经济状况

斜坡区为山区,以农业为主,农业种植以玉米、土豆、苹果、萝卜等农副产品为主;第二产业基本形成畜牧业体系。工作区位于县城,商业相对较发达。

2.2地质环境

2.2.1区域地质条件

2.2.1.1地质构造

县域内构造形态主要以一系列彼此协调、紧密排列,弧形朝南的近东西或北西方向展布的线状褶皱组成,规模较大的一级线状褶曲由北向南有磨子沟倒转背斜、红寨子复向斜、仁寿果坪复背斜、夹金山复向斜。而其两翼的二三级褶皱或更次级褶曲极其发育,其中二、三级背向斜就有47条、并与主干一级构造线平行排列。断裂稀少,规模小,卷入地层主要为泥盆系危关群~三迭系西康群,两翼

T抚边乡3zhT6880T58z837565木坡乡TT3zhT2T2T3zh68TTT6531°木坡乡TzT2231°10′T636560T3zh87T3zh10′60T3zh484063Tz47465700T623zhTz结斯乡85Tz83T80T1bz51TT1bzT3双柏乡60zhTP1z30新桥乡Tz56Tb69Tz52T1z崇德乡T3zh60T481b新格乡沃日乡8463TT3zh3zhTz6427Tz6531°T3zh00′宅垄乡美兴乡Tz31°60日尔乡Tz5700′6768日隆乡T22沙龙乡达维乡T3zh48美沃乡75T70zTT3zh3zh8064595050344584.37428T3zh TTz703zhTz52青岗棚T623zh7076T22T503zh40704850626055T3zhTT30°3zh823zhTz吊脚楼04812km70646530°六角山50′7250′557674汗牛乡65图 例Smx345z潘安乡窝底乡49TΒΜ82燕山早期细粒黑云花岗岩向斜轴及倒54Smx1志留系茂县群第一岩组P2二叠系上统5Γ2c转向斜轴7045T2志留系茂县群第二岩组zSmxT1b三叠系下统菠茨沟组5Δ2a燕山期早期闪长岩地层界线Smx46530°Smx253Smx3志留系茂县群第三岩组T2z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ΓΡ花岗伟晶岩脉30岩层产状白花梁子5040′Smx4志留系茂县群第四岩组T3zh三叠系上统侏倭组乡镇界线30°1Γ花岗细晶岩脉7540′Smx5志留系茂县群第五岩组T3x三叠系上统新都桥组实测平推断层调查区界线Smx3D1q泥盆系下统硗碛组Qp第四系更新统构造角砾岩带D2+3泥盆系中上统Qh第四系全新统实测逆断层C石炭系ξ25b燕山期早期(斑状正长岩)中级变质铁铝榴石带30°P1二叠系下统ξ51b印支期(斑状云闪正长岩)背斜轴及倒转背斜轴30°30′30′102°15′102°30′102°45′插图3-3 地质构造体系图 勘查区位于轴向近东西向的美沃-美兴复式倒转向斜的北东翼(见插图3),区内总体呈单斜构造构造,倾向195°~235?之间,倾角20~35?,主要发育有2组节理裂隙。

J1组:产状70~80°∠75°~80°,裂隙密度为3~5条/m,可见延伸长度一般0.50~2.50m;微张~闭合,裂面较平直。

J2组:产状155~160°∠75~80°,裂隙密度为3~4条/m,延伸长度0.5~1.5m不等,微张~闭合,浅表见泥质充填,裂面较平直。

2.2.1.2 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小金县地处龙门山强震带西侧,近期地壳强烈上升,地震活动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区内1973年以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有4次,最近一次是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县城以东约90km的汶川8.0级地震,对县域内房屋、道路及各类设施造成损坏。

据由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委员会编制,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

4

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勘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45s,属中硬不稳定场地区,有发生中、强地震可能,场地区域稳定性较差。

2.2.2勘查区工程地质条件

2.2.2.1地形地貌

勘查区地处川西高原山区,地貌类型属于构造侵蚀中高山峡谷区,总体地势为西高东低。山顶高程一般在2900~3200m之间,最低处为美沃河,河床高程2320~2380m,高差大于800m。现斜坡主要堆积体地处斜坡的中上部,美沃河的左岸。所处地段地貌形态走向北东东至近东,斜坡坡角角度较陡,一般为35°~45°。局部地段存在悬崖陡壁,壁高10m~60m不等,且后缘常见二级陡壁。

美沃河总体呈北西走向穿越斜坡前缘。河流呈多级小“s”形,凸岸有漫滩雏形,河宽15~20m左右,呈“V”字型河谷,据区域地质资料,河右岸共发育有Ⅳ级阶地,其中一级阶地位于现代河床中,以卵漂石为主。Ⅱ级阶地阶面阶面高程2350~2360m,前缘高出河床5~10m左右,前缘与河床以陡坡连接为主,坡度一般60~70°,分布有崩坡积(Q

col+dl

)及城区少量人工堆积(Qml)碎石土,阶地

后缘与斜坡交界附近破坏严重,在斜坡表面未见有Ⅲ、Ⅳ级阶地分布,说明Ⅲ、Ⅳ级阶地受到后期剥蚀作用其完整性受到破坏,但从县城后山Ⅳ级阶地分布范围及部分钻孔揭露分析,Ⅲ级阶地阶面高程2375m左右,Ⅳ级阶地阶面高程2410m左右。

2.2.2.2地层岩性

勘查区内主要地层为第四系松散崩坡堆积层(Qcol+dl

4

)、第四系泥石流堆积层

(Qsef

al

4)、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及三迭系中统杂谷脑组(T2Z)变质砂岩夹板岩,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col+dl

4

主要分布于斜坡区坡体表面,主要成分为碎块石土,浅灰色,稍密,土石比2:8-3:7,土主要为粉质粘土、粉土。呈灰色,含水量极低,干硬状态。内含少量

角砾;碎石大小3-20cm,棱角状,含量占60%以上,块石大小20-200cm,个别大于500cm,成分主要变砂岩及板岩,具大小混杂,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为不稳定斜坡体变形体主要组成物质。

2)第四系全新统泥石流堆积层(Qsef4)

泥石流堆积层主要位于斜坡区内较大冲沟董家沟、边界沟、范家沟等冲沟沟口由历次发生泥石流冲刷堆积而形成,一般为块、碎石土夹角砾土、含角砾粉土等组成,土质不均,物质成分混杂。

3)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

区内冲洪积层主要顺美沃河河岸及两侧分布,本区内冲洪积层分为Ⅰ~Ⅳ级阶地,阶地组成主要由浅灰色卵石、漂砾及少量碎石组成,结构稍密,卵石大小一般4-15cm,次圆至次棱角状,卵石主要成分为砂岩,石英砂岩和少量燧石,卵石含量约占55%左右,块石及漂砾成分含量约占35%左右,块石大小一般为20-50cm,个别大于100cm。

4)三迭系中统杂谷脑组(T2z):灰~青灰色,中~块层细粒变质含钙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深灰色板岩,在零星出露。全组厚度425.3-1847.9m。受构造影响,岩体裂隙发育,强风化层极破碎。

2.2.2.3不良地质作用

受区域构造、岩性及岩体结构控制,工区内的不良地质较发育,主要有溜滑、崩塌、泥石流。

溜滑:勘察区内的滑塌主要发育在斜坡Ⅰ-3区(LH1)内和Ⅰ-4区(LH2)

内,在Ⅰ-3区内滑塌变形体前缘最低高程约为2380m,后缘高程约为2460m,相对高差为约80m,前缘宽约65m,平面形态呈长条状,面积为3650m2,后缘Ⅰ-4区内滑塌变形体前缘直抵美沃河,高程约为2370m,后缘高程约为2455m,

相对高差为约75m,前缘宽约50m,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的扇形,面积为6030m2,后缘下错高度一般2-5m,预计滑塌变形体平均厚度约为3m,体积约18090m3。该两处变形体5.12地震前就有部分变形现象,在5.12地震时变形时明显加剧,

5

以致形成当前与周边明显不同的地貌。

崩塌:在斜坡范围内有大面积的基岩出露,受区域构造背景影响,区内岩体结构破碎,风化及卸荷作用强烈,崩塌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本区内发育的第①组裂隙,切割岩体使得岩体易产生零星崩塌,此外,在Ⅰ-2区后缘在表层崩坡

积物内由于受巨形孤石、块石影响也存在危岩体,受5.12地震影响,区内共发现较危岩点5个。

60°88°24402655230∠30°2435265026452430220∠30° W1危岩体素描示意图 W2危岩体素描示意图

69°25902585危岩体25802575270∠25°2570 W3危岩体素描示意图

248590°240065°248023952475大孤石陡崖190∠20°220∠25°2470 2390 W4危岩体素描示意图 W5危岩体素描示意图

W1危岩体位于Ⅰ-4区南侧外缘,分布高程在2645-2657米间。其前后缘受

风化剥蚀影响与山体完全断开,仅靠底部与山体相连接,岩体产状目前正常未发

生变化,为220∠35°,危岩体呈上窄下宽,前缘高约约12米,断面面积约122.75 m3, 平均宽度约7米,总方量约859.5 m3,其主崩方向为近东,崩落后将向70-90°

方向滚落。

W2危岩体位于Ⅰ-4区北侧外缘,分部、布高程在2430-2440米,平均高约10米,其后缘为受向东倾裂隙控制,裂隙张开0.2-0.4米呈锲状,无充填,缘受

风化剥蚀影响与山体完全断开,仅靠底部与山体相连接,岩体产状目前正常未发

生变化,为230∠30°,断面面积约61.4m3, 平均宽度约11米总方量约675m3,其主崩方向为近东,崩落后将向70-90°方向滚落。

W3危岩体位于Ⅰ-2区后缘,分布高程在2570-2592米,平均高约22米,

危岩体呈两级近似直立的陡坎,该处岩体有明显松动变形现象,岩体产状已发生

明显变化,为270∠25°,断面面积约159m3, 平均宽度约10米,总方量约1600m3,该区危岩体方量较大,在5.12地震时期常有飞石、滚石现象,对下方居民造成极大的心理恐慌和生命财产安全威胁,其主崩方向为北东68°,崩落后将向

6

60-80°方向滚落。

W4危岩体位于ZK2孔附近,分布高程在2472-2480米,平均高约8米,为一巨形孤石形成,其后缘受地震影响形成一陡倾裂隙,裂隙张开0.2-0.5米呈锲状,无充填,断面面积约40.9m3, 平均宽度约10米,米总方量约409m3,其主崩方向为近东,崩落后将向90-110°方向滚落。

W5危岩体位于县城营盘村3组回头线上方的一陡峭山体处,分布高程在2390-2400米,平均高约10米,其后缘受倾向70°方向裂隙切割,在5.12地震时裂隙张开0.1-0.4米,呈上宽下窄的锲状,裂隙内基本无充填,危岩体断面面积约33.3m3,平均宽度约8米,总方量约270m3,其主崩方向为65°,崩落后将向70-90°方向滚落。

泥石流: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所处的董家沟、边界沟、范家沟这三条较大的侵蚀性冲沟均为泥石流沟,据访问,该三条沟曾因暴雨于1995年7月暴发过泥

石流,当时规模较大,董家沟泥石 流导致其前缘的石拱桥产生严重变形,边界

沟、范家沟泥石流致使美沃河河道堵塞,当时所形成的淤塞坝高达2m,造成下游部分居民和一工厂被淹,灾害损失较大。泥石流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变砂岩和板岩,岩体风化强烈,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沟岸松散堆积物厚度大。在暴雨时仍有爆发泥石流的可能。

2.2.2.4水文地质条件

工作区上覆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为中透水层,下伏千枚岩强风化带为弱透水层,弱风化层为微透水层。按照地下水的赋存介质类型、划分为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

根据滑坡区地层岩性和地下水赋存特征,勘查区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

(1) 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分布在勘查区斜坡体上的表层崩坡积层和阶地中,属上层滞水和潜水类型,是勘查区主要的地下水类型,其分布及水位、水量受季节性降雨、地层岩性、地形条件等影响较大。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垂向补给和基岩裂隙水侧向补给,以蒸发、沿土体内部孔隙或基岩裂隙下渗、向两侧冲沟渗流的方式排泄,最终汇入美沃河,径流排泄条件好。

(2) 基岩裂隙水

主要分布在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变质含钙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及板岩构造及风化裂隙中,为碎屑岩裂隙水,其水量分布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条件控制。基岩中总体上储水量不大。

勘查区位于中山构造侵蚀地貌区,边坡高陡,地表径流条件好,查勘期间未见有泉水出露,说明本区内地下水总体较为贫乏。

2.2.2.5人类工程活动

勘查区内,人类工程活动较少,主要为当地居民道路和房屋建设。便道和房

屋地基开挖时,一般说来,其开挖高度小,所形成的灾害损失小,工程区斜坡除在斜坡下部局部较缓处改造成果园外,其余多为荒地。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破坏程度属轻微。

3 斜坡工程地质分区及各分区特征

3.1斜坡工程地质分区

根据勘察区斜坡的地貌外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可将勘察区分为两个分区即不稳定斜坡区Ⅰ区(包括Ⅰ-1、Ⅰ-2、Ⅰ-3、Ⅰ-4区)和大面积基岩较稳定区Ⅱ区(具体见下图3-1)。

7

小金县县城后山不稳定斜坡勘查报告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f2cx54lqv3pit885vpf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