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中线交点)的坐标为??x1?x2?x3y1?y2?y3?,?.类比这个结论,连接四面体的一33??个顶点及其对面三角形重心的线段称为四面体的中线,四面体的四条中线交于一点,该点称为四面体的重心.若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的空间坐标分别为(x1,y1,z1),(x2,y2,z2),
(x3,y3,z3),(x4,y4,z4),则该四面体的重心的坐标为( )
A.?x1?x2?x3?x4,y1?y2?y3?y4,z1?z2?z3?z4?
?x1?x2?x3?x4y1?y2?y3?y4z1?z2?z3?z4?,,B.?? 222??C.??x1?x2?x3?x4y1?y3?y3?y4z1?z2?z3?z4,,333??? ?D.??x1?x2?x3?x4y1?y2?y3?y4z1?z2?z3?z4?,,? 444??【答案】D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题意,三角形的重心的坐标是三个顶点坐标的算术平均数,从平面扩展到空间,从三角形扩展到四面体,得到四面体的重心的坐标是四个顶点的算术平均数,从而得到答案. 【详解】
根据题意,三角形重心的坐标是三个顶点的坐标的算术平均数, 从平面扩展到空间,从三角形推广到四面体, 就是四面体重心的坐标是四个顶点的算术平均数, 故选D. 【点睛】
该题考查的是类比推理,由平面图形的性质类比猜想得出空间几何体的性质,一般思路是:点到线,线到面,或是二维到三维,属于简单题目.
18.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1111111???L????L??n?N??,2342n?12nn?1n?22n111? C.?
2k?22k?22k?411? 2k?12k?2则从k到k?1时左边添加的项是( )
1 2k?1【答案】D 【解析】 【分析】
A.
比较可得所求. 【详解】
B.D.
根据式子的结构特征,求出当n?k时,等式的左边,再求出n?k?1 时,等式的左边,
当n?k时,等式的左边为1?11111??????, 2342k?12k1111111????????, 2342k?12k2k?12k?211?. 2k?12k?2当n?k?1 时,等式的左边为1?故从“n?k到n?k?1”,左边所要添加的项是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注意式子的结构特征,以及从n?k到n?k?1项的变化.
19.我国古代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记述了“三斜求积术”,用现代式子表示即为: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ABC的面积
?a2?b2?c2?1?2?(ab)??S??4?2???A.2 【答案】A 【解析】 【分析】
B.22
2??.根据此公式,若acosB??b?3c?cosA?0,且??C.6
D.23 a2?b2?c2?2,则?ABC的面积为( )
根据acosB??b?3c?cosA?0,利用正弦定理边化为角得
sinAcosB?cosAsinB?3sinCcosA?0,整理为sinC?1?3cosA??0,根据
sinC?0,得cosA??1,再由余弦定理得bc?3,又a2?b2?c2?2,代入公式32?c2?b2?a2?1?2?(bc)??S??4?2???【详解】
??求解. ??由acosB??b?3c?cosA?0得sinAcosB?cosAsinB?3sinCcosA?0, 即sin?A?B??3sinCcosA?0,即sinC?1?3cosA??0, 因为sinC?0,所以cosA??2221, 32bc?2,所以bc?3, 3由余弦定理a?b?c??2bccosA??c2?b2?a2?1?2由?ABC的面积公式得S??(bc)???4?2???故选:A 【点睛】
2?122??3?1?2 4????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以及类比推理,还考查了运算求解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20.学校艺术节对同一类的A、B、C、D四项参赛作品,只评一项一等奖,在评奖揭晓前,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这四项参赛作品预测如下: 甲说:“是C或D作品获得一等奖” 乙说:“B作品获得一等奖” 丙说:“A、D两项作品未获得一等奖” 丁说:“是C作品获得一等奖” 若这四位同学中只有两位说的话是对的,则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为( ) A.C作品 B.D作品 C.B作品 D.A作品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学校艺术节对同一类的A,B,C,D四项参赛作品,只评一项一等奖,故假设A,B,C,D分别为一等奖,判断甲、乙、丙、丁的说法的正确性,即可判断.
详解:若A为一等奖,则甲,丙,丁的说法均错误,故不满足题意, 若B为一等奖,则乙,丙说法正确,甲,丁的说法错误,故满足题意, 若C为一等奖,则甲,丙,丁的说法均正确,故不满足题意, 若D为一等奖,则只有甲的说法正确,故不合题意,
故若这四位同学中只有两位说的话是对的,则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是B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推理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这类题的特点是:通过几组命题来创设问题情景,依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联系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实现信息的迁移,达到灵活解题的目的.对于逻辑推理问题,应耐心读题,找准突破点,一般可以通过假设前提依次验证即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