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x?3)?(y?3)?34 14.
15.
???,2ln2?2?
16.(2,??)
三、解答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1)【解析】 【分析】
(1)化简已知等式可得a2+b2﹣c2=
ab,由余弦定理得cosC=,结合范围C∈(0,π) ,可求C的值.
; (2)
.
(2)由已知可求a+b=6,利用余弦定理可求ab的值,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 (1)由所以
由余弦定理得
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性质,得(2)若得
,
的周长为,则,得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余弦定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考查了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18.36 【解析】 【分析】
根据设初中编x个班,高中编制为y个班,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又设年利润为s万元,那么
s=(50×600÷10000)x+(40×1500÷10000)y-2.4x-4y,即s?0.6x?2y,根据线性规划可得年利
,得,所以
,所以
. .代入①中,得.
.①
.
.
.
润最大值,利用11.6?23.2?34.8?n?2??1200可得大约经过36年可以收回全部投资. 【详解】
设初中编制为x个班,高中编制为y个班.则依题意有
(*)
又设年利润为s万元,那么
s=(50×600÷10000)x+(40×1500÷10000)y-2.4x-4y,
即s?0.6x?2y.
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所表示的可行域,如图所示.
问题转化为在如图所示的阴影部分中,求直线s?0.6x?2y在y轴上的截距的最大值, 如图,虚线所示的为一组斜率为-0.3的直线,显然当直线过图中的A点时,纵截距y?1s取最大值. 2?x?y?30?x?18 解联立方程组?得?28x?58y?1200y?12??将x?18,y?12代入s中得,Smax?34.8. 设经过n年可收回投资,则
第1年利润为 6?50?600?10000?6?2?1.2?4?40?1500?10000 ; ?4?2.5?1.6?11.6(万元)
第2年利润为2?11.6?23.2(万元),
以后每年的利润均为34.8万元,故依题意应有11.6?23.2?34.8?n?2??1200. 解得n?35.5.
答:学校规模以初中18个班、高中12个班为宜,第一年初中招生6个班约300人,高中招生4个班约160,从第三年开始年利润为34.8万元,约经过36年可以收回全部投资.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线性规划的应用,利用可行域求目标函数的最值,属于简单题.求目标函数最值的一般步骤
是“一画、二移、三求”:(1)作出可行域(一定要注意是实线还是虚线);(2)找到目标函数对应的最优解对应点(在可行域内平移变形后的目标函数,最先通过或最后通过的顶点就是最优解);(3)将最优解坐标代入目标函数求出最值. 19.(1)cosB?【解析】
3;(2)S?ABC?10 5【分析】
(1)因为B?2C,所以有sinB?sin2C,求得cosC?25,再利用余弦的倍角公式,即可求解; 5255,则sinC?,再三角形的
55(2)由余弦定理,化简得a2?6a?55?0,解得a?11,又cosC?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详解】
(1)因为B?2C,所以有sinB?sin2C?2sinCcosC.从而cosC?故cosB?cos2C?2cosC?1?2sinBb25. ??2sinC2c53. 522(2)由题意得,b?45,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B.即80?a?5?2?5?a,化简得a2?6a?55?0,解得a?11或a??5(舍去).从而DC?5,又cosC?35255.所以,则sinC?55SVADC?115?DC?AC?sinC??5?45??10. 225【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恒等变换和正弦、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应用,在解有关三角形的题目时,要有意识地
考虑用哪个定理更合适,或是两个定理都要用,要抓住能够利用某个定理的信息.一般地,如果式子中含有角的余弦或边的二次式时,要考虑用余弦定理;以上特征都不明显时,则要考虑两个定理都有可能用到. 20.(Ⅰ)a?1,b?【解析】 【分析】
(Ⅰ)由导数的几何意义布列方程组即可得到结果;(Ⅱ)研究函数f?x?的单调性与极值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 (Ⅰ)
,
1;(Ⅱ)存在k=0或2. 2由已知,有,即
,解得a?1,b?1. 2
(Ⅱ)由(Ⅰ)知,,则
令,则恒成立,
所以在上单调递减,又因为,,
所以存在唯一的当所以又因为当所以存在【点睛】
在
时,
,使得g?x0??0,且当,即
上单调递增,在时,
,
在
.
上单调递减. ,
时,,即,
,,
或,使得上有唯一零点.
本题考查了函切线方程问题,考查函数的单调性、极值问题,考查导数的应用,是一道中档题. 21.(1)an?2n;(2)bn?2(3?1);(3)Tn【解析】 【分析】
(1)先根据条件求出首项,再根据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得结果,(2)根据条件作差得结果,(3)根据错位相减法得结果. 【详解】
2(1)因为a2是a1与a4的等比中项,所以(2?a1)?a1(a1?6)?a1?2,
n2n?1??3n?1?3n?n?1??. ??42∴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2n.
bbb1b?22??33?L?nn?n?1?① 3?13?13?13?1bbb?1bb∴an?1?1?22??33?L?nn?n?n②
3?13?13?13?131?1b?1n?1n*b?23?1b?23?1n?N?a?a?2②-①得:n?n,,故。 n?1nn?1n31?1abnn(3)cn?nn?n?3?1??n?3?n,
4(2)∵an???????∴Tn?c1?c2?c3?L?cn?1?3?2?3?3?3?L?n?323n令Hn?1?3?2?3?3?3?L?n?3,① 234n?1则3Hn?1?3?2?3?3?3?L?n?3②
?23n???1?2?L?n?,
①-②得: ?2H?3?32?33?L?3n?n?3n?1?n31?3n1?3???n?3n?1,
∴Hn2n?1??3n?1?3? ?4∴Tn?c1?c2?c3?L?cn?1?3?2?3?3?3?L?n?3?23n???1?2?L?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