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佛教与基督教的差别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09级宗教学系 200900011037 张燕红
内容提要:佛教与基督教都是世界范围影响力很大的宗教,作为宗教,它们有很多的相同之处,而作为不同的信仰模式,它们在纵向的历史发展和横向的教义、经典等等方面有着很多的差别,在与中国的关系也有不同的发展模态。 关键词:佛教 基督教 差别 中国
佛教和基督教都是影响力比较大的世界性宗教,那么它们是如何从产生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状况的,我们从比较中来探寻。
一 产生背景及发展传播的比较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5世纪,是释迦牟尼考察当时印度的各个宗教而创立的。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是婆罗门教,其主要的教义是“梵我一如”、“业报轮回”,当时,随着印度政治、经济大发展,非婆罗门教的各种思潮兴起,统称“沙门思潮”,佛教也属于当时沙门思潮的一种。释迦牟尼寻求解脱苦难的道路按照苦行的方式修行了多年,不断折磨自己的肉体,结果并没有达到解脱。释迦牟尼通过反思,放弃了苦行,到尼连河沐浴,受牧女供养,调养身体恢复健康,到菩提树下静坐冥想七日,顿然了悟,成就了无上正觉,得到解脱的真谛,于是从身边的人开始传播。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当时在古罗马的帝国的统治之下,巴勒斯坦战争不断,灾难深重,压抑、绝望、萎靡、对统治者的仇恨,使犹太人指望“救世主”来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基督教主张弥赛亚和世界末日论,对现存秩序不接受,认为耶稣就是救世主,信仰他就可以得救,进而进天堂解脱苦难。基督教最先是继承犹太教的基本模式,以旧约为经典,后来又发展出了新约。
在各自成为世界性宗教的过程中,二者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突破了自身的局限而为更广大的地区和人们所接受。
佛教有很强的融合性,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其他的思想形态相结合。例如在印度,与印度教相结合,在中国,吸收儒家道家思想,在日本,与传统的神道教相
结合。另外,佛教的教义有很强的渗透人心的力量,其教义指出了人生的痛苦,并分析成因即来自人的欲望,寻求解脱的途径,这一点有普遍的人性依据,因为每个人都会有烦恼,并对宇宙人生有很多的困惑。
基督教跨越了犹太教的民族主义,在新约的歌罗西书,第三章11节这样说“在此并不分希腊人、犹太人、受割礼的、未受割礼的、化外人、西古提人、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基督教逐渐受到统治者的支持,成为了罗马国教,从而成为了世界性宗教。在教义方面,基督教在以全人类的视角,宣扬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原罪面前人人平等;耶稣以自己的牺牲赎了所有人的原罪,大家都获得了拯救;末日审判也是审判全世界的人,信仰耶稣的人得救。
二 教义、仪式、宗派等横向差别
总体来说,佛教更多的是智慧,这种智慧洞悉宇宙命运祸福无常的根由,不是“无法理解,所以相信”的信仰,是一种有哲学倾向的合理性思考,主张发挥人的内在本性来解除多种烦恼。基督教更多的是信仰,通过尊重、信仰、敬拜上帝,获得拯救,是对上帝的外在的信赖和依靠寻求解脱和得救,比佛教有更多的神秘主义色彩。
在具体的方面,它们的差别有: 1 神的信仰
神的信仰是宗教的基本点。
佛教是以释迦牟尼为最高神的多神论,基督教是一神论,摩西十诫之一就是“除我之外,没有别的神”, 在神灵系统方面,佛教比基督教要复杂。在一神教看来,信仰只能是信一个神,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教的多神信仰又可以看做是无神的,佛教徒也自称“学佛”而非“信佛”。
释迦牟尼称为佛陀,简称佛,他是觉悟了的人,自觉觉他,不仅了悟人生烦恼,洞彻人生究竟,而且帮助他人解脱世间烦恼,是觉行圆满。上帝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全知、全能、全善的神,创造并主宰着世界,他是圣洁、公义、慈爱,是真理、道路、生命。
释迦牟尼是佛教神的谱系中最高的,但是佛教认为佛与众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佛是觉悟了的人,人是未觉悟的佛”。上帝是绝对的至高者,高于人类和一切生灵,人类不能僭越和亵渎神,不过人类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2 经典
经典是宗教的载体。
佛教经典众多,是人为的经典,分为经、律、论三种。经典有印度传入的原典,也有译梵文为中文,也有中国人伪托佛陀而编纂的,同时各个宗派有不同的主导经典,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主题。主要的经典有《金刚经》、《心经》、《楞严经》、《净土经》、《法华经》、《地藏经》、《阿弥陀经》、《六祖坛经》等等,体系庞大,传入中国后更是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更重要的是“佛无定法”,讲究“不立文字”,佛法对每个人受用程度不同,不执著于文字定理。
基督教只有一部《圣经》,是神启的经典,分为旧约27章和新约39章,各种宗派都以唯一的《圣经》作为经典,对《圣经》的态度比较严谨拘束。 3 戒律
佛一般有基本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又有菩萨八戒,沙弥、沙弥尼的十戒,严格来讲,有比丘的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佛教大乘讲持戒作为修行的方法,坚定持戒可以解除烦恼,渐渐解脱。
基督教基本的是摩西十诫:一,除我之外,没有别的神;二,不可雕刻偶像崇拜;不可妄称上帝的名;四,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五,孝敬父母;六,不可杀人;七,不可奸淫;八,不可偷盗;九,不可作假见证;十,不可贪恋他人财产。基督教的戒律是基督徒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通过戒律让人知罪,虔心信主耶稣。 4 仪式
仪式是宗教信仰的外在表现。
佛教仪式主要有礼佛、礼忏和课诵。礼佛即寺庙内供佛、菩萨,以香烛、花果供奉;礼忏,礼拜诸佛、菩萨,忏悔所造诸恶业;课诵,即早晚课诵念经典,诵念时有各种乐器配合。佛教徒例行仪式是赞颂佛法,祈求光明智慧,在民间佛教尤其是汉传佛教中,供养敬拜佛则有很明显的功利性。
天主教和东正教有七圣事:洗礼、坚振、告解、圣体、敷油、神品、婚配,
基督新教主要有洗礼和圣餐两种,洗礼是新教的入教仪式,表明洗净罪恶,接受耶稣为救主;圣餐,分食饼和酒,代表耶稣的身体和血,圣餐后就领受了耶稣的灵性和诸益处。在平日的祈祷中,基督徒是赞美上帝,感恩和祝福。 5 节日
宗教节日是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佛教和基督教的节日都与自身的发展历史的重大事件有关。
佛教的重要节日有:浴佛节,即佛诞日,农历四月初八;佛成道节,即腊八这一天,佛在菩提树下顿悟成道;涅槃日,佛传教45年,80岁时的12月15日中夜涅槃。
基督教的主要节日有:圣诞节,庆祝耶稣诞生,12月25日;复活节,纪念耶稣在死后第三天复活,春分满月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圣灵降临节,《圣经》中记载,耶稣复活后的50天,圣灵降临门徒,从此,开始向全世界传播福音。 6 佛教僧侣和基督教神职人员
佛教可称长老、法师、师父、律师、禅师、上师、和尚、比丘、沙弥,女众则称和尚尼,比丘尼,沙弥尼,尼师等。佛教称僧是三宝之一,佛是真理的觉悟者,僧,是真理的弘扬者与传承者,依靠三宝才能在轮回里得到解脱,因此要拜佛、法、僧三宝。小乘的僧侣主要是起到传播佛法的作用,大乘的僧侣会有关注社会的慈善行为。
天主教神职人员是:教宗、枢机主教、主教、神父、修士、修女,基督新教里有牧师、长老、执事。教宗(教皇)具有较高地位,宗教改革之前,普遍认为教皇是上帝的代表,救赎要通过教皇才能领悟上帝的旨意,但基督徒单单敬拜三位一体的独一真神。
佛教徒要靠自己的修持,除非明心见性、悟道成佛,否则不能出三界“轮回”,基督徒依靠认罪、悔改、信耶稣,才能得救。 7 教派
宗派是宗教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表现。
佛教总体来说,分大乘和小乘,按照具体教义来说,分为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等等。
基督教自从宗教改革后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者分别有很多的小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