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 8
修行观
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不用外求,所有要努力自我修行, 把压抑遮蔽的佛性开掘出来,就可以觉悟,解脱烦恼,目的是离苦得乐。佛教是智慧型的内在超越,主张发挥人自身的潜能。当然,修行也有外在的方法,大乘讲六度法门,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般若即智慧的理悟。
基督教认为,得救只能依赖信仰上帝,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即“因信称义”(基督新教),目的是赎罪获救。 基督教是信仰型的外在超越,主张信靠上帝。 10 苦难观
佛教四谛中有“苦谛”,佛教认为人生的本质是苦的,痛苦的根源是来自人性中的贪、嗔、痴,此谓三毒,只有“降伏其心”,内修开掘佛性,了悟人生究竟,克制欲望,才能消除烦恼,达到解脱。
基督教也认为人生是苦的,但其根源是人的罪,人类祖先犯的罪是“原罪”,会遗传给世世代代,人类自己所犯的罪是“本罪”,由于这双重的罪会造成生命的苦难,个人无法靠自己解脱,只能信赖上帝的解救。 11 来世说
佛教三世说,前世、今世、来世,前世受无明之惑而造业,今世受报,感受苦果,而今世又造业,来世又报,就这样在六道之中无尽轮回,只有涅槃才能脱离轮回。
基督教分现世和来世,没有轮回的观念,在受末日审判时,信基督的、行善的人来世能够进入天堂享受极乐,作恶和不信基督的要下地狱,遭受折磨。 14 宇宙观
佛教主张一切是因缘和合而生,释迦牟尼不是创世神,世界的成因是依循成、住、坏、空的自然定律循环。
基督教认为宇宙是上帝创造,由上帝统治主宰,而且按照上帝的目的来运行。 15 宗教性格
这里所指的宗教性格是宗教作为一个单元,其处理事情的态度。
佛教的性格比较宽容温厚,也符合东方人的性格,对其他宗教或者思想流派是静观和吸收接纳的态度。
基督教的性格比较严肃,因为是一神教,所以排他性比较强。
三 与中国的关系渊源及现代发展模态
“佛教在传入中国及其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与中国本土宗教,如儒道的冲突、融合过程,从而促使佛教在倡导‘普度众生’的教义的同时,展示出它固有的文化圆融特征。”①
佛教传入中国有东汉明帝夜梦金人的传说,公元64年,汉明帝派人去印度去请佛教人士,后来他们与摄摩腾、竺法兰返回洛阳传播佛教仪轨;魏晋时期的空观与般若义理相近,当时的“格义”把佛教经典翻译成汉文,用儒道的方法来解释比附和阐述佛教理论;南北朝时期,中国化佛教独立发展,唐朝时期达到鼎盛,虽然武宗废佛,其他的皇帝都是大力扶植。宋元明清时期,与儒道相融,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形态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基督教早在唐朝时期就传入中国,公元635年,景教,派罗马主教长安,受到唐太宗的友好接待,允许传教,后来武宗废佛,景教也消失了;16世纪60年代,明朝时期,天主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等进入中国传教,康熙到嘉庆时期,对基督教采取严格的措施,禁止传教,18、19世纪,帝国主义活动将传教作为一种手段。
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就以宽容和适应的态度积极融入中国文化,以重要的身份参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构建。赵朴初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提到,佛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有着十分深刻和广泛的影响,在文学、文体、艺术、天文、音乐、医药等都有着很多丰富的文化成果。“综观中国佛教的特质,主要有三个,即调和性、融摄性和简易性。”②佛教积极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潮的变化相适应,吸收其他思想流派的观念,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所以形成了与印度佛教不同的思想体系,可以说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十分成功,不管是在文化及意识形态上,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民族性格上都有着深刻的印记。
注释:
①卓新平 主编:《宗教比较与对话》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 页
②文史知识编辑室:《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7页
参考文献:
卓新平 主编:《宗教比较与对话》,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黄心川 主编:《世界十大宗教》,东方出版社 ,1988年版 文史知识编辑室:《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1988年版 李宽淑(韩):《中国基督教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