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英语论文
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褚玉丹
(石庄高级中学,江苏如皋226500)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自我认知、文化背景、知识及态度等方面所组成。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时可以用以下策略来培育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老师本身英语水平,正确向学生传递跨文化知识要点;通过合理利用教学材料,挖掘及扩大更多的跨文化知识;把选修课作为介质培育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考核评价的摘要项目等。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05-0168-01 一、培育高中学生夸文化能力的必要性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需要拥有一定的交际能力,但是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差异性,所以在不同文化的交际中,形成了夸文化交际;由于夸文化交际具有复杂的内容,目前国内外学者仍没能统一它的定义。有学者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涵盖了如下的内容:1、善于对其他文化鉴赏的能力;2、超越本民族中心思想的能力;3、能够在一个或以上的文化环境中表现自我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很好地解释和说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而且还表现出培育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刻了解本国文化
高中英语教材中采纳了大量介绍我国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科学技术的内容,等学生学习了用英语表达这些内容后,在和外国友人交往中,能够更好地介绍及宣
传中华文化,能够实现增进了解及促进国际上的交流。高中学生通过学习此类内容之后,对原来相当理解的汉语知识产生一个再认识、再理解的过程。对中外文化知识进行对比,使学生能深刻读懂本国文化的精华及更好地理解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合适的情境中传播中华文化,树立更加热爱中华文化的态度、情感及价值观。
(二)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语言的使用受文化的制约。学习某一种语言,都与语言承载的文化紧密相连。学习英语国家礼仪规范、教育、科技及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知识,可以令学生学到及拥有相关的跨文化知识,开阔其视野。而且,在对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更深层的理解英语传递的内容及表达方式,使学生对听、读、写、说多方面综合提高。
(三)有助于利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实现有效交际
学习语言的终极目的是在实践中使用的。由于中西方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观、国家制度等多方面都有巨大的不同之处,以致在生活方式、习惯、观念、词汇、经验等多方面也不相同。如果沟通的双方不能融入到同一类文化背景中,便会常常产生误解和不解,最终会令交际失败。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
参照一些著名学者研究结果,笔者认为组成高中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的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文化背景:对于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对不同的非语言沟通模式和语言沟通模式的适应能力;不同交际方式及谈话风格的适应力等。比如说,当非语言沟通时候,对于面部表情上中西方就不相同了。在英语国度中,人们谈话时一般都看着对方眼睛部位,表示尊重对方及关注谈论的内
容,在他们看来没有眼神交流是没有诚意的。但是在我国及亚洲一些其他国家,谈话时一般注视对方鼻子以下地方,表示尊重;(二)知识:中国人在约对方时,一般都会问对方什么时候有方便,并没有说自己什么时候方便,而英语国家里若要约对方时间,通常先要表达自己什么时候有空,再询问对方何时方便。这些都是一种长期的固定思维,不同的习惯,不同的礼貌礼仪。要求学生学习英语时,要重视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学习和掌握对方的习俗和交际规矩等;(三)自我认识及态度:态度也是交际能力的一个因素,学生应当端正及良好的态度看待文化的差异。于跨文化沟通时,对其他文化行为及价值观应该要尊重,友好、礼貌、认知及自尊,这些都是交流的重要前提。另外,学生应多了解自己的态度、交际风格及自我认识等,增强自我意识,将有利于培育跨文化的沟通了能力。 三、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提升老师本身英语水平,正确向学生传递跨文化知识要点
很多高中英语老师平时忙碌在教学工作中,很少时间甚至没时间查看一些有关跨文化知识的书籍。很多老师历经多年教学之后,在跨文化知识认识水平还停留旧的水平上,甚至一些知识并不正确。所以很容易会对学生传授不准确的信息,以致阻碍其国际交际能力的形成。所以,高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要多参考,多留意现代跨国文化的内容。
(二)把选修课作为介质培育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设立报刊选修课,教师可整理精选一些符合学习需求且又满足学生兴趣的素材供其阅读、学习。开设视频赏析课,使学生通过大量英文电影对白中学习英语国家在语调、语音的情况,学习他们的礼仪及禁忌等方面的知识。 四、小结
高中英语教学对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非常重要,是学生外语学习重要阶段,在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上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能提高患者交际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能扩展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语言运用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