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衬托(反衬) (2)烘托(侧面描写) (3)渲染和烘托
1.烘托与衬托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观众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做题时可这样区别:
看是否出现:烘托是只写这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2.烘托与渲染
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如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手法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
二、掌握情与景结合的四种方式 1.以乐景写哀情
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的前两句是乐景,但是抒发的是哀婉思乡之情,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2.以乐景写乐情
如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3.以哀景写哀情
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词人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的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4.以哀景写乐情
如李颀《琴歌》:“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
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三、四两句低沉压抑,是哀景,但这是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了。
[即时小练]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张 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注】 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 [解析]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题干中已经给出“借景抒情”的信息。第二步:读懂上片,弄清楚上片写了哪些景物。上片主要写了“玉笛”“山”“水”“暝云”“燕子”“梨花”等景。第三步:根据这些意象的特征和营造出的意境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答案] 词的开头,玉笛声引起作者的思乡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燕子觅食、筑巢,
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燕子远飞、雨中梨花使作者思乡之情,孤苦之愁,油然而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 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鸸:一种鸟。
②
①
②
③
④
①
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动静结合,首联既有风吹云散的动景,又有阳光返照,大地回暖的静景。②借代修辞,颔联“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③色彩渲染,颈联“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④视觉与听觉相结合,颈联写雨后白雁低飞是视觉,黄鸸的叫声不成样子是听觉。⑤乐景写哀情,江南美丽的春光和作者衰病惆怅的心情形成反衬,倍增其哀。⑥直抒胸臆,最后以“衰病”渲染惆怅之情,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悲愤之情。
1.(2017·山西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诗
[注]
李清照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 北宋朝廷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这首词即为悼亡之作。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中的“疏雨”“千行泪”形成对比,疏雨是外界环境,千行泪是作者的行为,显示了作者对自己丈夫的深重思念与哀思。
[答案] 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一边是小风疏雨,一边是泪下千行,痛苦之深,使泪水多于雨水,表达了词人对丈夫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初春 徐 灿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注】 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 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说明。
②
①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要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分析。 [答案] 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独居闺阁的词人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树上黄莺鸣啭等初春美景,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
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 送述古
苏 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 述古:陈襄,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字述古。 请从“情”和“景”的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下阕。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具体的“景”和“情”的内容作答。
[答案] 下阕通过描绘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的景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以哀景衬哀情,烘托了作者感伤离别,思念友人的凄凉孤寂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夜发分宁
[注]
[注]
寄杜涧叟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 分宁:今江西修水,是诗人的老家。此诗作于诗人离家别友赴外地任职之时。 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的结尾句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那满川风月无比多情,因理解“我”的愁绪而满含愁意。诗人采用拟人(或移情)、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物说成有情(或“借物抒情”“融情于景”),使得诗句含蓄而耐人寻味。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都门秋思(其三)
黄景仁
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