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衣:色泽鲜艳的衣料需要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
食:粮食、蔬菜的丰收需要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合理使用; 住:水泥、钢材、玻璃、塑料等化工产品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行:汽油、柴油、合成橡胶等是许多现代交通比不可少的燃料和材料。
二、化学的发展史:古代化学→近代化学→现代化学
中国人民对化学发展的一些贡献:
烧制陶瓷、冶炼青铜器、冶铁炼钢、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和造纸(另两个印刷术和指南针不是)、人工合成蛋白质(1965年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它属于蛋白质)) 近代化学:
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意义:这些观点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其本质的基础。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意义:在元素周期律指导下,利用元素之间的一些规律性知识来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就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现代化学(合成新分子阶段)
绿色化学:对环境无污染且对人体有益
三、化学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研究领域:能源、材料、医药、信息、环境、生命科学等领域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区分: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色态味、两点、两度、五性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种能力);而变化是具体的现象,是物质性质的具体表现。 表述物质性质语句中通常会有(能、会、可以、易等)表述能力的词语,而变化没有。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注意是实验结论不是现象)
2.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 不同点:吸入气体(空气):氧气多 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 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1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化学药品的取用
1.实验药品的取用规则:三不要原则、最小用量原则、剩余药品处理一要三不要原则 2.认识常见的危险化学品标志和实验仪器:
A试管 B烧杯 C酒精灯 D漏斗 E滴管 F集气瓶 G水槽 H铁架台 3.(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
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
③定量: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左盘物品总质量=右盘物品总质量+游码读数 ;砝码最小质量1g,质量小数部分是游码读数 左物右码: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读数; 左码右物(位置放反了):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读数=整数部分-小数部分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大量: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 少量:胶头滴管(垂直悬空四不要) ③定量:量筒 (3)量筒:无‘0’刻度;
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保持水平(否则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俯大仰小) 量筒不能用作固体药品溶解、液体的稀释、化学反应的容器及加热
二、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1)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
嘴吹。不要碰到酒精灯,万一洒出酒精灯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刻用湿抹布扑盖。酒精灯内酒精
体积在酒精灯容积的
12至之间。 43(2)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要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1)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
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2)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3)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4)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燃烧匙、石棉网 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
三、连接仪器装置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 3.用容器口塞橡胶塞
4.检查装置气密性: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的导气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四、洗涤玻璃仪器
2 1.先倒净试管内的废液,再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倒掉,这样连洗几次。洗不净用试管刷,不要用力过猛 2.洗净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空气的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 气体及杂质(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1)药品:红磷 (2)反应原理:4P+5O2
2P2O5;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没有新的气体生成
(3)步骤:①检查气密性;②集气瓶中加少量水;
③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塞紧塞子。
(4)实验关键:①红磷必须过量;②装置必须密封;
③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
3.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 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纯净物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而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符号表示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作用
三、保护空气
1.空气污染三大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 2.空气污染治理:加强大气质量监测(不包括CO2)、消除污染源、积极探寻治理方法
课题2、氧气
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①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②助燃性③氧化性
(1)C(黑色)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原理:C+O2
CO2
(2)S(黄色)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反应原理:S+O2
SO2
(3)P(红色或白色)和O2反应的现象是: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出热量,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 反应原理:4P+5O2
2P2O5(可用于发令枪)
(4)Mg(银白色)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反应原理:2Mg+O2
2MgO(可用于照明弹等)
(5)Fe(银白色)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注意事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反应原理:3Fe+2O2 (6)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反应原理:2H2+O2 (7)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反应原理:2CO+O2
(8)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反应原理:CH4+2O2
Fe3O4
2H2O
2CO2
CO2+2H2O
3
3.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点:“多变一” 字母表示:A+B+?→C
4.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5.缓慢氧化:进行很慢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如:动植物呼吸、食物腐烂、铁的生锈?
课题三、制取氧气
一、反应原理
1.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2KMnO4
K2MnO4+MnO2+O2↑
MnO 2 2H2O+O2↑ MnO 2 2KCl+3O2↑ △
2.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2H2O2 3.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2KClO3 二、实验装置:
1.固固加热型(高锰酸钾制氧气、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气)
2.固液不加热型(过氧化氢制氧气)
三、收集方法
1.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不与空气中成分发生反应
2.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
四、验满:
1.排水法收集时:水面有大量气泡说明已收集满:
2.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满。
五、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气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好仪器,手紧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导管中能形成水柱,则气密性好。
六、实验注意事项
1.为什么试管口部略下倾?
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致使炸裂试管
2.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停止加热时为什么先把导管移出水面?
防止由于降温导致管内压强减小,水槽中水倒吸进入试管造成试管炸裂
七、催化剂
特点:“一变两不变”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包括加快和减慢);两不变: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八、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特点:“一变多” 字母表示:C→A+B+?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