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以0.5m/s的速度向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走近,人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 不变 (变大/不 变/变小),经过2s像向平面镜走近 1 m.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菁优 【专题】应用题.
【分析】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由于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不论人离镜远还是近,它们大小都相同; 又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相对于镜子,像与物有相同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推导: s=vt=0.5m/s×2s=1m. 故答案为:不变;1.
【点评】(1)平面镜成像现象中,不论视觉上感觉像变大还是变小,事实上像的大小都没变,总与物大小相同;
(2)注意参照物,如果问“经过2s像向人走近几米”,答案就是2m.
12.我国五代隐形战机﹣歼20已研制并试飞成功,速度可达声速的2.35倍.若以680m/s的速度飞行,10秒内可飞行 6800 m;飞行时,以 飞机 为参照物,飞行员是静止的.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菁优 【专题】计算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根据公式s=vt即可算出飞机飞行的距离;
要判断飞行员以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就看飞行员和哪个物体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解答】解:由v=得飞机飞行的距离:s=vt=680m/s×10s=6800m;
飞行员始终坐在飞机里,他与飞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6800;飞机.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13.如图所示是某人的眼球成像示意图,他应该佩戴 凹 透镜进行矫正,此透镜对光有 发散 作用.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菁优 【专题】应用题;图析法;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解答】解: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远处物体经眼睛会将像成在视膜的前方;因此图为近视眼的成像示意图;
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为使光线推迟会聚,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故答案为:凹;发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也是中招的热点.
14.如图所示,A、B是两个上端开口的容器,它们构成的是一个 连通器 ;当用一个管子沿B容器口吹气时,A容器中的液面会 下降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考点】连通器原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菁优
【专题】压强、液体的压强;气体的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分析】连通器是上端开口,底部相连的容器,液体静止时,液面保持相平;流动的液体和气体称为流体,生活中常见的流体是空气和水.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解答】解:A、B是两个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所以它们构成的是一个连通器,连通器中装有液体保持静止时,液面相同,A、B两容器上方都是大气压.当用一个管子沿B容器口吹气时,B的上方空气流速快,压强小,A容器上方的大气压不变,在大气压的作用下,B中的液面在A液面上方的大气压的作用下上升,A容器的液面就会下降. 故答案为:连通器;下降.
【点评】掌握流速和压强的关系,并能用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解释一些现象.
15.如图所示的钢丝钳是 省力 杠杆(选填“省力”或“费力”),剪铁丝时动力臂长为10cm,阻力臂长为2cm,若铁丝被剪断需要800N的力,小明至少用 160 N的力才能将铁丝剪断.
【考点】杠杆的平衡条件.菁优 【专题】简单机械.
【分析】根据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关系判断杠杆的种类;
掌握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将已知量代入公式便可计算小明使用的拉力大小. 【解答】解:钢丝钳在使用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所以比较省力,是省力杠杆;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F1L1=F2L2,
则:F1×10cm=800N×2cm, 解得:F1=160N. 故答案为:省力;160.
【点评】此题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考查了杠杆的分类及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关键是确定出两个力及对应的力臂,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16.如图甲的装置是探究 电磁感应现象 .图乙的探究实验说明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 .
【考点】电磁感应;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菁优 【专题】应用题;电动机、磁生电.
【分析】根据对电与磁几个重要实验装置图的认识来判断:
(1)发电机原理图描述了线圈给外界的用电器供电;电动机原理图描述了电源给线圈供电; (2)电磁感应现象装置图没有电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装置图有电池.
【解答】解:如图甲的装置中没有电源,即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该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现象;
乙实验中有电源,即当给磁场中的金属棒通电时,金属棒会运动,即说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故答案为:电磁感应现象;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
【点评】教材中的重要实验装置图要采用对比记忆的方法认真识记,包括实验装置的名称、说明的原理、重要的应用等.
三、计算题(17题4分,18题6分,共10分)
17.在底面积为6×10﹣3m2,重为4N的玻璃杯装有0.62kg的水,水面高度为0.1m.(g取10N/kg)求: (1)杯底受到水的压强. (2)杯底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考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液体的压强的计算.菁优 【专题】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1)已知水的深度和密度,利用液体压强公式求出水对容器底的压强; (2)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水和杯子的重力之和,根据p=求出杯子对桌面的压强. 【解答】解:(1)水对杯底的压强:
p1=ρ水gh=1.0×103kg/m3×10N/kg×0.1m=1000Pa; (2)杯子和水对桌面的压力:
F2=G杯+G水=G杯+m水g=4N+0.62kg×10N/kg=10.2N; 装有水的玻璃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p2=
=
=1700Pa.
答:(1)杯底受到水的压强为1000Pa; (2)杯底对水平桌面的压强是1700Pa.
【点评】本题考查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和固体对支持面的压强以及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和压强计算公式的应用,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先求出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固体对支持面的压强先求固体对支持面的压力,这是解题的关键.
18.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1标有“100Ω,2A”字样.闭合开关S后,电流表A1和A2的示数分别为0.4A和1.2A.求: (1)R1消耗的电功率. (2)电阻R2的阻值.
(3)通电1min,电阻R2产生的热量.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菁优 【专题】计算题;欧姆定律;电能和电功率;电与热、生活用电.
【分析】由电路图可知,两电阻并联,A1测通过R1的电流,A2测干路电流. (1)根据P=UI求出R1消耗的电功率;
(2)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通过R2的电流,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R2的阻值; (3)根据Q=UIt求出通电1min电阻R2产生的热量.
【解答】解:由电路图可知,两电阻并联,A1测通过R1的电流,A2测干路电流. (1)R1消耗的电功率:
P1=UI1=6V×0.4A=2.4W; (2)根据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得: 通过R2的电流I2=I﹣I1=1.2A﹣0.4A=0.8A, R2=
=
=7.5Ω;
(3)通电1min,电阻R2产生的热量: Q2=UI2t=6V×0.8A×60s=288J. 答:(1)R1消耗的电功率是2.4W; (2)电阻R2的阻值为7.5Ω;
(3)通电1min,电阻R2产生的热量为288J.
【点评】本题考查了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焦耳定律的灵活运用.
四、综合题(共28分) 19.按照题目要求作图:
(1)如图甲所示,小球静止在水面上,请画出小球的受力示意图.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乙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 (3)根据图丙重通电螺线管的S极,标出磁感线方向,并在括号内标出电源的正极.
【考点】力的示意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菁优 【专题】作图题;图像综合题.
【分析】(1)小球在水中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由于小球漂浮,因此受到的力是平衡力,重力和浮力大小相等.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3)根据通电螺线管的N、S极和线圈绕向,利用安培定则可以确定线圈中的电流方向,进而可以确定电源的正负极.
【解答】解:(1)小球漂浮在水面上,重力和浮力是一对平衡力,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如下图所示:
(2)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3)螺线管的左端为N极,右端为S极,磁感线由N极流到S极,结合螺线管的线圈绕向,利用安培定则可以确定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是从螺线管的右端流入,左端流出;在电源的外部,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回到电源负极,所以电源的右端为正极,左端为负极.
【点评】(1)画力的示意图时要考虑到物体的运动状态,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力就是平衡力.
(2)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3)安培定则中共涉及三个方向:电流方向、线圈绕向、磁场方向,告诉其中的两个可以确定地三个.在此题中,螺线管的S极是解决此题的突破口.
20.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图中点燃蜡烛A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白纸板上将 没有 (选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虚 像.
(2)再点燃一个与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到蜡烛A的像的位置上,蜡烛B刚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 大小相等 . (3)以上实验过程中的不当之处是 B蜡烛被点燃了 .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菁优 【专题】实验题;等效替代法;实验分析法;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