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演进轨迹及其中国镜鉴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23:19:5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中国与全球化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演进轨迹

*

及其中国镜鉴

The Evolution of Germany’s Social Market Economy Mode and the Reference for China 李稻葵 伏 霖

内容提要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背后的基础性因素,如德国民众对社会秩序的偏好、大陆法体系,以及民众 愿意不断进行体制创新等,与中国都有相似之处。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也有其独特的民族性,不可能完全照 搬到中国来。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稳健的公共财政体制、政府大力扶持实体经济、稳定的房地产市场、审慎 的金融体系、有效传承的家族企业,以及高效的社会福利体制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制度安排,特别中国借鉴。 关键词 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 德国市场经济模式 我国市场经济进程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4,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4

Li Daokui Fu Lin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factors behind the mode of social market economy of Germany, such as the preference of German people for social order,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and the unwillingness of the public to make system innovation and so on, are similar with that of China. The German model also has its uniqu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which is impossible to copy to China. The social market economy mode of Germany has its own unique system arrangement in sound public finance system, the government’s strong support of the real economy, the stable real estate market, prudential financial system, effective inheritance of family enterprise and efficient social welfare system, from which China should especially learn.

Key words: market economy 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the social market economy mode of Germany, the process of market economy of China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中国最终要建成何种类型的 市场经济,是值得政策层面和学术界思考的重大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 应立足于国情,根植于历史。 然而,仅依赖纯理论研究显然也是不够的, 因为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本质上是基于已经发生的经济现象,而现代经济 学的理论研究对象集中于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经济问题,对于中国未来市 场经济制度如此重大的课题,其指导性是有局限性的。

既然仅基于国情、历史以及理论的研究不足以回答中国最终要建设 何种类型的市场经济这一重大课题,那么唯一可选的研究方法就是认真 分析现实存在的发达市场经济体的市场体制,客观全面地描述其经济体 制,认真分析其与经济现象的因果关系,甄别经济体制的利弊,在此基础 上,与中国的国情、历史、文化、政治传统进行比较,提炼出对中国经济体

* 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及其 对中国的借鉴》。

2014 年第 3 期 总第 241 期

专业眼光看经济 经济眼光看中国 105

中国与全球化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制有益的要素, 从而描绘出中国的终极市场经 济体制。

念,那就是要对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至“ 二战” 结束时期的法西斯统治制度作深刻反思, 也要 对东德时期的集权计划经济体制作反思。 因此, 社会精英和大众普遍有不断反思和改革的意 愿。 中国民众同样在不断地对过去种种社会政 治经济制度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带来了基本的 改革的共识和动力。 这种基本的改革动力,在美 国和英国显得并不是很强烈。 尤其是在美国,民 众有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优越感, 美国民众普遍性地认为其制度是最好的制度, 美国的经济问题包括金融危机和财政问题不能 归结于美国的基本政治和社会制度, 要改革只 能在经济政策以及局部的立法层面上进行修 补,而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制度的改良。 这一 点,美国与中国相距甚远,而德国与中国有相似 之处。

二、德国与中国国情的不同之处 必须注意的是,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不 能完全照搬过来。 这是因为,德国与中国的国情 有本质上的不同。

第一个根本的不同是德国社会的相对一致 性以及社会民众的理性和纪律性。 德国统一的 历史相对较短, 在所有发达国家中几乎是最短 的,但是在德国大陆以及奥地利,德国大陆百姓 的语言文化传统有高度的一致性。 因此,在德国 形成一种社会共识相对比较容易。 同时,由于百 姓的纪律性、相对理性和良好的教育水平,一些 相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管理体制能够比较容易地 得到贯彻。 比如说,德国有相对比较复杂的房地 产管理体制,由于德国的百姓纪律性强,愿意配 合,而且也愿意在一定情况下互相监督,向有关 政府机构反映和举报一些违法行为和不良举 动,因而该制度的执行成本相对较低。 以德国的 福利改革为例,在新的福利体制下,享受政府福 利的家庭不能有高端消费。 在德国社会中,这个 规定往往是通过邻居对享受福利家庭不断监督 和向政府报告而完成的。 一旦发现某个家庭享 受政府的福利却能够到海外旅游, 或者是到比 较奢华的餐馆用餐, 很快就会反映到社会福利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世人不得

不反思英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生性弊病。 相反, 德国经济强劲而富有韧性的表现, 引起了全球 的关注。 “二战”结束以来,德国经济始终是世界 经济的重要标杆。 它长期稳健发展, 在环境保 护、社会和谐、劳资关系、收入分配、地区之间平 衡发展等方面表现突出。 正是如此,有必要深入 探讨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对 中国的借鉴参考意义。

一、德国与中国国情的相似之处

之所以要借鉴德国模式, 是因为相对于其 他欧美国家, 德国在社会价值理念以及基础性 的机制等方面更接近于中国。

第一, 德国民众在社会秩序与个人自由之 间的选择问题上,相比美国、 英国等国, 更加接 近于中国。 在德国,公众崇尚社会秩序,愿意接 受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制度安排, 以维 系社会长期的和谐与稳定。 相比之下,美国民众 不愿放弃一些极端个人自由的社会制度安排。 事实上, 美国的建国者们在设计美国的政治体 制时, 一个重要的考虑是如何从制度上限制政 府对个人自由的践踏, 因此国家基本政治制度 设计的出发点是保证政府不过于强势。 而德国 政府设计理念比较注重社会秩序和稳定。 因此, 在社会秩序与个人自由选择上, 中国社会与德 国社会相对比较接近。

第二, 德国的法律框架与中国有一定的相 近性。 在德国,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而不是像 英国和美国由各个分散的法院通过成功的判例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法律条文的演变。 德国的立 法理念,与中国基本的法律制度是一致的。 当然 并不能说国家立法体制不如或者优于英美式的 普通法的立法体制,至少应该讲,这两类立法体 制的社会经济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此方面 中国更接近德国。

第三, 德国与中国社会民众有比较强烈的 改革意愿。 在德国, 社会民众普遍认同一个理

106

2014 年第 3 期 总第 241 期

专业眼光看经济 经济眼光看中国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中国与全球化

部门,从而启动调查机制。

中国不可能完全复制德国模式的另一个非 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历史的路径依赖。 德国市场 经济之所以形成今天的格局, 在很大程度上是 基于德国人对魏玛共和国时期不受拘束的自由 市场经济给德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的反思而 来的。 德国的主流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主张对 自由市场经济予以约束, 警惕自由市场经济对 社会的冲击。 而在中国社会,主流知识分子和相 当部分的民众更倾向于推动市场化的改革。

综上所述,借鉴德国模式,必须关注两国不 同的历史经历和百姓的感受。 从某种意义上讲, 研究德国模式,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 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情和历史, 对当前的部分 社会思潮进行一定的补充和修正, 对冲一些经 济体制方面思维的偏激性。

三、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起源与演变

志帝国。 虽然起步较晚,但自 19 世纪中叶开始 的工业化在普鲁士迅速发展。 而后以电气工业 和石油化工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标志, 德国与美 国一同引领了 1870 年前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 革命。 在俾斯麦担任首相时期,德国基于其广泛 覆盖的邮政网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系统 的社会保险体系。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 已经超过英国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 经济大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 德国进入魏 玛共和国时期。 这一时期是德国建立民主共和 国的第一次尝试, 普遍实行基于政党选举的议 会制。 代表工人阶级、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 民主党作为议会大党积极参政。 这一时期建立 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广泛建立了各企业的职 工委员会, 建立了职工代表参与企业最高决策 机构的制度,以保障职工的经济民主权利,同时 巩固并加强了社会保障制度。 [1]德国在魏玛共和 国时期的一系列制 度 和 实 践 为 “ 一 战 ” 后 所 建 立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 借鉴。

魏玛共和国初期, 德国经济总量较“ 一战” 前大幅下滑,并由于失控的货币政策在 1921 年 到 德国经济模式的核心是社会市场经济①。 这 一概念是指德国②在“ 二战” 后建立起来的基本 经济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一种社会 制度。 根据这一概念的提出者阿尔弗雷 德·穆 勒-阿尔马克③的阐述,“社会市场经济”中的“社 会”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形容词, 而是与“ 市场经 济”并列的主体成分,在德文书写中“社会”一词 要首字母大写,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将市场自 由与社会

1923 年间经历了一次超级通货膨胀。 这一时 期的经历和“二战”结束后 1945~1948 年的通货 膨胀

经历共同导致了德国对于物价稳定的渴望 和诉求。 1924~1929 年,德国经历了一次持续的 经济复苏,

平衡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方式”,从而将 社会进步、 经济总量迅速恢复并超越了“ 一战” 之前的水平。 1929~1933 年,受大萧条的影响, 德国经济也遭公平正义这样的社会政策目标的重 要性提高到与利用充分竞争的市场繁荣经济实 现增长的经济政策目标相同的高度。 可以说,社 会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力图实现效率与公平、 做 大蛋糕与切好蛋糕之间的有机平衡。

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是德国站在纳粹时代国 家统制经济破产和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

受了较大打击, 失业人口达 500 万。 在社会不满情绪中,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 党趁机夺取了政权。 魏玛共和国宪法名存实亡, 德国进入纳粹统治阶段。 纳粹德国时期,国家加 强了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并迅速转入了战时统 制经济。

“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①“社会市场经济”译自“Soziale Marktwirtschaft” 一词。 ②在东西德分立期间为联邦德国。 ③译自其原名“Alfred Mueller-Armark”, 也被译作 “ 阿 尔弗雷德·米勒-阿玛克”。

争摧残的新的历史起点上的选择。 为理解这一 制度的历史渊源, 有必要简要考察一下德国的 经济发展史。

在 1750 年前后工业革命自英国发展的同 时,尚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德国。 直到 1871 年,才 以强大的普鲁士为主要邦国建立了统一的德意

2014 年第 3 期 总第 241 期

专业眼光看经济 经济眼光看中国 107

中国与全球化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直到 1949 年在美英法占区举行普选建立了联 邦德国,同时,在苏占区成立了民主德国。 这段 时间对于社会市场经济在德国的建立是一个关 键时期。 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下,导致了大萧条的 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已成为大众反思的对象, 而 当时前苏联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赋予了社会主义 中央计划经济在民众中的号召力。 当时的社会 民主党明确主张仿效前苏联建立社会主义计划 经济, 接管大企业, 对中小企业仍然保留私有 制。 [2]在 1949 年的联邦选举中,德国人民最终选 择了一条既不同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也不同于 前苏联式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的社会市场经 济道路。 之后德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经济迅 速增长又反过来强化了这一制度在民众中的号 召力。

在社会市场经济建立的初期, 主张秩序的 弗莱堡学派, 社会市场经济概念的提出者阿尔 弗雷德·穆勒-阿尔马克和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 推动者路德维希·艾哈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战”后期, 一批经济学家、 法学家、 社会 学家聚集在弗莱堡大学, 研究战后德国经济如 何顺利转轨到和平时期, 以及战后德国应该建 立何种形态的经济制度。 其理论逐渐发展成以 “秩序”为核心的“奥尔多自由主义”①,被称为弗 莱堡学派,其代表人物为瓦尔特·欧肯。 其思想 以经济运行的“秩序” 为核心, 特别强调竞争秩 序。 他们认为, 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是保障效 率、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富裕的最佳制度。 与此 同时,他们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必然会产 生经济权力的集中, 集中的经济权力又会转化 为集中的政治权力,反过来强化寡头和垄断,从 而阻碍市场的充分竞争,造成市场的扭曲,因此 国家必须积极消除市场中的寡头和垄断, 从而 保证市场在充分竞争中运转。 其思想是对自由 放任资本主义的修正, 强调了国家在维护市场 竞争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

路德维 希·艾 哈德于“ 二战” 后在美英占领 区的经济管理部门任职,1948 年 3 月任美英双 占任期间, 他积极推动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在联邦 德国的建立和发展。 1948 年 6 月,时任美英双 占区经济管理局局长的艾哈德力排众议, 决定 采用市场机制解决经济困难问题, 在双占区内 实行货币改革, 同时推出了放开物价管制的经 济改革。 在经历了短暂的物价上涨后,市场供需 力量显现,迅速出现了商品繁荣的景象。 这一改 革的成功对于后来以社会市场经济为竞选纲领 的基民盟基社盟联盟在 1949 年的竞选中取得 胜利和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推 动作用。

阿尔弗雷德·穆勒-阿尔马克长期研究德国 经济制度与政策 ,1952 年 到 1963 年 间 在 联 邦 德国经济部任职, 协助艾哈德开展工作。 1947 年,阿尔弗雷德·穆勒-阿尔马克正式提出“社会 市场经济”这一概念, 将其定义为“ 一种将市场 自由与社会平衡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将社 会目标与经济目标提到同等高度, 在强调自由 竞争的市场经济的同时对其注入了人文关怀, 要求国家积极维护市场的自由竞争秩序, 同时 保证社会进步和公平正义的社会目标的实现。 鉴于这一概念的巨大号召力, 在艾哈德的努力 下,基督教民主联盟在 1949 年 7 月发布的政党 纲领中明确拒绝计划经济, 要求实行社会市场 经济。 随后在 1949 年 8 月的联邦选举中,虽然 支持计划经济的社会民主党获得 29%的选票成 为议会第一大党, 但以社会市场经济为竞选核 心的基民盟基社盟共获得 31%的选票, 以微弱 优势胜出。 [3]而后,基民盟基社盟与主张竞争和 个人的积极性以及创造精神的自由民主党组建 联合政府,建立了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在初期并没 有完全一致的理解, 更多的是作为竞选纲领而 存在,同时其内涵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实践 中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阿尔弗雷德·穆 勒-阿尔马克的理念中, 自由竞争市场与社会平衡是并重的。 艾哈德认 为这一理解尚不完整,还要强调“每个人对整个

区经济管理局局长,1949~1963 年 任 联 邦 德 国经济部长,1963~1966 年任联邦德国首相。 在

①“ 奥尔多自由主 义”, 即 “ordoliberalism”,“ordo” 为 拉 丁词根,有制度和秩序之义。

108

2014 年第 3 期 总第 241 期

专业眼光看经济 经济眼光看中国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演进轨迹及其中国镜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ga9i19kou5nrao1sko7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