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7年最终建立的。 B.工农武装割据主要是在抗日战争之前形成。 C.材料的措施没有瓦解日伪对根据地的封锁。
D.材料反映的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政权,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基础。 故选:D。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8.【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A项“停滞”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期,面对中国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中央进行调整;据此结合题干相关信息可知C正确。 D项“中断”说法片面,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政治制度特征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雅典法律对公民的社会生活有很多的限制。 B.材料没有体现出公民等级的变化。 C.材料没有体现出巧立名目。 D.材料看不出社会风尚形成。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古希腊政治制度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议会改革,要求学生结合英国议会改革的特征和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A.材料看不出英国议会权力至高无上。
B.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新兴工商业城市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反映出他们的经济发展使
这些城市逐渐崛起。
C.材料看不出内阁权力的膨胀。 D.材料看不出工人获得了政治权利。 故选:B。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要求学生结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从1953年到1964年,当时苏联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而当时实在是斯大林模式,说明这一模式对经济发展仍然有巨大促进作用。 B.材料看不出工业化推动农业集体化的关系。 C.新经济政策在20年代后期就逐渐被取消。 D.材料看不出,放弃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故选:A。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斯大林模式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要求学生结合两极格局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美国70年代没有放弃冷战政策。
B.材料反映的是美国要和中国搞好关系,并不能体现出大国之间应该相互依存的特点。 C.美国70年代没有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D.70年代在两极格局中,美国的实力相对下降,所以美国调整对外政策,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故选:D。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两极格局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一五计划和改革开放,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需要从旧路弊端、政权对峙(旧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发展)、技术进步、政策(政府)支持、外因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2)发展: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81年的32年内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逐渐向西北、西南落后边远地区延伸,初步形成了铁路网络”、“2007年,CR系列动车诞生,高铁从上海到杭州缩短为40分钟”进行归纳即可。影响需要从交通发展、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改变出行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3)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认识需要从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经济发展、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等方面进行思考。 故答案为:
(1)主要因素: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③经济重心南移;④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⑤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⑥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2)发展:铁路修建速度加快,逐渐形成紧密的交通网;技术水平逐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筑路权。
影响:弥补近代交通的不足;有利于一五计划顺利实施;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变落后面貌;有益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加快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改变出行方式,促进就业观念和家庭生活观念的变化;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提高民族自信心。
(3)认识:①古代交通的发展与朝代兴亡、技术进步等息息相关,交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保证农耕文明的延续,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②近代交通的发展状况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紧密相连,也与腐败的清政府相关,尤其是帝国主义在华铁路的修建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同时又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化;③1949年后中国交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社会主义的建立和改革开放,也是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果。 因此,交通的发展,民族独立是前提,国家统一是保障,经济发展是基础,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是关键。交通事业的发展,要真正服务于国计民生。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丝绸之路、一五计划和改革开放的准确把握。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本题题型为论述题,论述关键在于对政治、经济、思想变革等史实的掌握,言
之成理即可。
启示一:经济发展与体制变革二者互为因果 分论点1.体制变革推动经济发展 分论点2.经济发展推动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启示二:欧美政治民主化推动了经济工业化 启示三:法治是经济现代化的基础
启示四:思想(或科技)创新是欧美大国崛起的重要原因 启示五: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是其社会内部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准确把握。
三、[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1小题,满分15分)
1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解答】(1)本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接收天主教会在华的辅仁大学,改为自办,取缔天主教会在华的一切特权。全国接受外国津贴的20所高校,其中燕京、金陵等11所改为公办学校;沪江、东吴等9所学校改为人民自办的私立学校,政府予以补助。1950年,在苏联的帮助下,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些高校陆续聘请苏联专家学者。国家有组织地翻译苏联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参,仅高校翻译出版的教材就有1391种。从1950年开始,我国高校同波兰、捷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互换留学生,1951年8月第一批派375人到苏联留学。1952年,高等工科院校从31所增加到47所,工科招生量增加11倍。高等院校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结合所学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的内容和所学可知,意义是贯彻和实践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巩固了政权;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构建新型社会主义教育;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故答案为:
(1)主要内容:没(接)收教会在华学校;建立人民公办、自办(私立)学校(或新民主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国家互派留学生;聘请苏联专家;仿效苏联制定教学计划、大纲,翻译苏联教材(或仿效苏联教育模式);仿效苏联进行院系调整;发展专门学校,重点培养工业人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