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宾语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后边 有的需要放前边 所以就前置了
条件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古今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基本相同,但是,有些句法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另外,还有些句法成分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于现代汉语。
这里讨论的宾语前置,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语言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包括: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宾语而前置
“吾谁欺?欺天乎?”
“谁欺”,为疑问代词“谁”充当动词“欺”的宾语而前置。对比后句“欺天”,由于宾语是普通名词“天”,所以不前置。
又如“曰:?奚冠??曰:?冠素。?”
“奚冠”为疑问代词“奚”充当动词“冠”(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宾语而前置。对比后句“冠素”,由于宾语是普通名词“素”,所以不前置。 (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疑问代词“谁”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后句疑问代词“孰”充当动词“令”的宾语而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疑问代词“谁”充当介词“与”的宾语而前置。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疑问代词“曷”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
“何以战?”
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2、 在否定句里,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前置。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在“莫之许”这句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许”的宾语而前置。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在“不我与”这句否定句中,代词“我”充当动词“与”(和……在一起)的宾语而前置。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在“无尔诈”、“无我虞”两句否定句中,代词“尔”、“我”分别充当动词“诈”“虞”的宾语而前置。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则未之闻也。”
在“未之闻”这句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闻”的宾语而前置。 3、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异之问”,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异”;“由与求之问”,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由与求”。这句的意思是,我原以为你要问别的人的事,原来是问由与求的事啊。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亡之不恤”,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亡”;“群臣是忧”,代词“是”复指前置宾语“群臣”。这句的意思是,国君不担忧自己的流亡,反而担忧群臣的安危。
在这类用代词复指的前置宾语前可加上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惟(唯、维)”,构成“惟+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强调。
“惟余马首是瞻。”
这句等于说“惟瞻余马首。”(只看我的马头的方向。) “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这句等于说,“唯知蜩翼。”(只注意蜩的羽翼。)
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还保留着这一格式。例如“唯你是问”、“惟命是从”、“唯才是举”等。
4、 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在介词结构“是以”、“是用”中,代词“是”都是前置宾语。
5、 介词“以”的宾语有时不需要条件就可以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言以蔽之”,即“以一言蔽之”(用一句话概括它)。“一言”为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
即以江汉濯之,以秋阳暴之。“江汉”、“秋阳”都是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应当辨别“前置”和“倒装”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
时常见到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这种说法未必妥当。
所谓“倒装句”,指的是谓语位于主语之前的句式。比较多见的是两种情况: 一是表示疑问的句子,如:
“谁与,哭者?” 通常的句式是“哭者谁与?”(哭的人是谁啊?)
二是表示感叹的句子。如:
“大哉,尧之为君!” 通常的句式是“尧之为君大哉!”(尧作为一个君长真是伟大啊!) 这种句式也叫做主谓倒装句。由于古代汉语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因此就把谓语处于主语之前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它是强调谓语的一种修辞手段,即出 于表达的需要,而把谓语临时提到主语之前来。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不是什么“倒装”。因此必须把“前置”和“倒装”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区分开来。 二、古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
上古汉语没有动量词,中古以后虽已产生动量词,但文言作品中一般不用动量词。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古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数词直接在动词前作状语,如:“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二是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三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略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看古代汉语,我们会发现古代汉语的有些句子成分经常不出现。在今人看来这是一种省略。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省略的情况主要有:
1、主语的省略
在复句里,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承上省略。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 “邴夏曰:?射其御者,( 御者 )君子也。” “蹇叔之子与师,( 蹇叔 )哭而送之。”
由于前后分句的主语常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文中有暗换主语的现象,应注意辨析。例如: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孔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老者)行矣。”
“(姜氏)请京,(庄公)使居之,(时人)谓之京城大叔。”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所带宾语只要其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不再出现也能使人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就可以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也常省略。例如: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云梯之械)攻宋。”
对于古代汉语省略的句成分,在理解和今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