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南宁二中高三月考)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这一规定( )
A.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C.反映了土地转让制度化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可知土地转让制度化,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土地兼并,故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租佃关系”,故排除B项;D项“限制”说法不准确,故排除。
2.(2019·河北衡水中学摸底)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对功臣宿将说:“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这一思想( )
A.助推了北宋时的土地兼并 B.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使北宋流民问题日益严重 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的言论和思想,倡导官僚地主多买地,间接助推了地主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君臣之间无所猜嫌”反映了这一思想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故B项错误;流民问题是受自然灾害、战争及土地兼并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因此材料中的思想并不会使流民问题严重化,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故D项错误。
3.(2018·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联模)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和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黍、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租等优惠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 C.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答案 A
解析 北宋前期政府主张南北的农作物“参植”,这种做法有利于政府统一管理,增加税收,故选A项。“参植”对粮食产量并没有很大影响,排除B项。北宋前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还没有形成,C项错误。题中现象与国家统一没有联系,排除D项。
4.(2019·甘肃庆阳期末)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宋真宗因喜爱昌南瓷器,将年号“景德”赐于昌南镇,自此天下知景德镇。在景德镇烧制的影青瓷清雅之极,可与汝窑天青瓷媲美。由此可知,宋代景德镇( )
A.为制瓷业中心 C.制瓷工艺精湛 答案 C
B.瓷业由官府控制 D.主要生产青花瓷 B.提高粮食产量 D.维护国家统一 B.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D.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景德镇”是因烧制精美瓷器受到皇家赏识而得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无法推断出瓷业由官府控制,排除B项;青花瓷由元朝烧制,时间不符,排除D项。
5.(2019·河北衡水中学调研)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
A.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C.技术革新推动手工业进步 D.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答案 C
解析 根据“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可知,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说到“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没有说元朝的商业贸易中心转移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官营”和“私营”所占比例的变化,故D项错误。
6.(2019·江苏海安中学月考)“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营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
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 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营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可知,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刻名字在器物上,而非仿冒商品,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争夺,排除B项;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而材料的时间是“宋代”,排除D项。
7.(2019·河南唐河阶段检测)据《续通典食货》记载:交子三年一届,其肇因始于宋代之铜钱与铁钱混用而不便于携带;迄神宗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据此可知宋代( )
A.金属货币不被认可 C.金融秩序相当混乱 答案 D
解析 材料“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说明交子正式由官方所承认,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金属货币的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交子……肇因始于宋代之铜钱与铁钱混用而不便于携带”说明交子发行的原因,并没有体现出交子最初发行的状况和当时的金融秩序,故B、C两项排除。
8.(2019·河南洛阳期末)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汴京,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的地方,茶坊(茶馆)鳞次栉比,不仅有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还有商贩、劳动者
B.交子最初由商人发行 D.纸币的合法地位确立
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宋代茶坊的兴盛主要是由于( )
A.茶叶的种植十分普遍 C.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商贩、劳动者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的兴盛主要得益于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茶叶的种植十分普遍,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文人雅士与茶坊的关系,故B项错误;市民阶层的兴起是宋代茶坊兴盛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9.(2019·江苏如皋调研)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水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太平州的黄池镇,俗谚有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这说明,南宋时期( )
A.江南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特征 B.商帮带来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C.江南市镇专业化分工较明显 D.坊市界限打破带动市镇发展 答案 A
解析 材料“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说明江南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特征,材料后半部分描述了地方市镇具有城市的特征,故A项正确。商帮的出现是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地方市镇城市化,不是专业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分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故D项错误。
10.(2019·浙江Z20联考)北宋中期,政府规定每个坊场(草市和集市的统称)年税收入在千贯以上的,由官府直接设立税务机构进行收税。年课千贯以下的,“通计坊务该得税钱总数,俾商先出钱与官买之,然后听其自行取税以为偿”。这说明当时(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东京的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坊场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D.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答案 C
解析 北宋中期,政府对每个坊场根据年税收入征收灵活管理,这说明坊场经济地位已经相当重要,故C项正确。小农经济是主导,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错误;D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
11.(2018·辽宁五校期末)据史料记载: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商业城镇逐渐兴起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江陵”“真州”等地因“榷茶”的发展而兴起可知,C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出现了地域性商帮 B.文人雅士的推动 D.市民阶层的兴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