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3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4 9:38:5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跟踪检测评估3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 )

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 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 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 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

解析:据材料“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科举制中的铨选侧重于考查考生能将“身言书判”应用于实践,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于科举制铨选制度的实践,而非强调科举制促进文学作品兴盛,排除A项;据材料“其中最重视判”,可知更加关注考生的实践能力,而非注重官吏的操守与品行,排除B项;据材料“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强调对于身言书判的综合运用,排除C项。

答案:D

2.唐代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这一做法( )

A.旨在加强专制皇权 B.提高了办事效率 C.利于防止决策失误 D.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材料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一做法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专制皇权,与材料主旨谏官制度不符,排除A项;谏官的设置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谏官是在中央设置的官员,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项。

答案:C

3.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 ( )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 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较以前有所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了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不是政令畅通的表现,排除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改变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排除C项。

答案:D

4.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解析: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所以D项正确。尚书省仅仅是三

- 1 -

省之一,并未剥夺其他两个机构的权力,A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能,B项错误;唐朝依然是皇权至上,尚书省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项错误。 答案:D 5.唐代常以低品级官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如唐太宗时魏征以秘书监参与朝政。其后“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也都是宰相之职。唐代这种制度设计( ) A.起因是相权在唐代有了进一步扩张 B.其目的是制约相权以保证皇权独尊 C.表明三省六部制已经逐步遭到破坏 D.导致中枢机构分权趋势进一步扩大 解析:题干核心信息是“唐代常以低品级官员居宰相职”,因为当时宰相地位尊崇,皇帝不愿轻易授人而虚其位,让低品级官员任相职,这样更利于制约相权而保证皇权独尊,B项符合题意;唐代较之秦汉,相权被分散和削弱,A项错误;唐代这种做法并没有破坏三省六部制,只是局部调整,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B 6.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变革,下表反映的是秦朝至唐朝地方行政建制的情况,表中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秦朝至唐朝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朝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古代中国政治沿革多变无规律可循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秦朝到唐朝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 解析:结合题中表格信息可知,从秦朝至唐朝地方行政区划在两级制和三级制之间不断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央政府为了维护统一而对地方行政建制进行调整,反映了中央集权过程中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博弈,B项正确。从秦朝至唐朝,地方行政建制虽然有一些变化但并非无规律可循,A项错误,排除;古代中国王朝的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排除;君主专制强化的手段主要是分割或者削弱相权而不是改变地方行政区划,D项错误,排除。 答案:B 7.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唐代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这一变化( ) A.加强谏官独立监察的权力 B.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 C.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 D.有效地清除官僚系统的腐败 解析:A项表述与题目中“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不相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御史对百官纠弹”和“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得出监察主要针对百官,而且扩大到丞相,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问题,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中“清除”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B 8.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由此反映出北宋( ) 时间 宋太 宋太 宋真 宋仁 宋英 宋神 宋哲 宋徽 宋钦 出身 祖 宗 宗 宗 宗 宗 宗 宗 宗 - 2 -

武职出身 3 6 6 7 0 0 0 0 0 正职(人) 文职出身 2 1 6 22 5 7 5 10 5 正职(人) A.边境战乱日趋减少 B.实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C.科举取士日渐盛行 D.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 解析:北宋时期边境战乱并未出现减少的趋势,故A项错误;北宋从宋太祖时期就派文臣到地方做地方长官,采取的治国策略就是重文轻武,所以表格中武职逐渐减少而文职逐渐增多,故B项正确;表格中文武职人数的变化,并不能说明科举取士日渐盛行,故C项错误;文职增多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理学思想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B 9.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解析:据“中书、枢密院……二府制度”“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相权与皇权的问题,未涉及中央集权削弱的问题,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行政效能提升,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 答案:A 10.[2020·江西上饶模拟]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 A.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C.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解析:士大夫集团在政权由后妃转回皇帝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政治在政权稳定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故选A项;中国古代一直坚持皇权专制政体,集体统治是民主政体,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后妃垂帘听政并不是外戚干政的表现,排除C项;士大夫集团制造舆论压力不是分散相权的表现,排除D项。 答案:A 11.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 ) A.标志着集权政治的日趋强化 B.反映出明君贤相的理想愿景 C.表达了精简机构的政治诉求 D.有利于中央机构的不断完善 解析:由材料“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可知,中书省成为上承天子、下总百司的最高行政机关,最高统治者通过控制中书省以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 答案:A 12.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表明元代( ) A.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

- 3 -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3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gp6a6af1z3z01x0bvw21wxgu8k84a00nff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