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型沼气工程试点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发改委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沼气建设的意见》中关于“研究制定特大型沼气工程补贴标准,充分利用粪便、秸秆、生物垃圾等多种原料,发展大型沼气工程,鼓励高值利用”的要求,为启动实施好特大型沼气工程试点项目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中的特大型沼气工程是指厌氧发酵罐总容积大于5000m3,工程采用高浓度(包括干发酵)中温或高温厌氧发酵工艺,池容产气率不低于1.0m3/(m3?d)。
一、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城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生物质资源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农作物秸秆可收集利用量7.8亿吨,人畜粪便排泄量近40亿吨,城乡生活垃圾近10亿吨,酒业、醋业、食品和果品加工业、牲畜屠宰业等主要农产品加工业有机废弃物产量5500万吨。与此同时,全国每年有机污水排放量约700亿吨。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各种垃圾激增,垃圾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导致一些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已严重影响城乡环境和人类健康。据统计,目前中国城市每年因垃圾造成的资源损失价值在250-300亿元,如果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如有机垃圾生产沼气),每年至少可创造产值2500亿元。通过建设特大型沼气工程,对于实现生物质资源高效化利用,维护生态平衡,发展循环经济,维护人类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拓展沼气应用领域和替代化石能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2011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到1072亿m3,成为世界第四大天然气消费国。据国家能源局和中石油系统预测,到“十二五”末,我国天然气消费总量将达到2300-2600亿m3,较2011年翻一番,年均增速将达到25%以上;天然气消费量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由2011年的4%提高到2015年的8%以上。统计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环比增长11.3个百分点,进口量达到1.07亿吨。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60%,到2030年达到65%,可见,我国化石能源供给形势极为严峻。据测算,一个池容10000m3的特大型沼气工程每年可产沼气400万m3,可替代常规能源2856吨标准煤,相当于240万
m3天然气或2000吨原油,减排CO2 7120吨。建设2.5万个10000m3的特大型沼气工程,年产沼气1000亿m3,可替代原油5000万吨,相当于2个胜利油田的全年原油产量;可减
排CO2 1.78亿吨,相当于“十二五”国家CO2减排任务的12%。建设特大型沼气工程,将沼气的应用领域由传统的民用供气和沼气发电向工业用气、车用燃料等高值利用领域拓展,是增加优质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
3、有利于吸引大量社会投资,促进沼气工程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2012年,我国沼气项目中央投资为43亿元,其中大中型沼气工程投资占14%,约6亿元,仅相当于德国联邦政府当年沼气工程发电补贴450亿元的1.34%;目前我国已建设沼气工程的规模化养殖场仅占适宜建设沼气工程规模化养殖场的7%,同时已建成的沼气工程技术水平不高、工程规模较小(全国大中型沼气工程平均日产气320m3,德国为3300m3)运行效益偏低。启动建设日产气5000m3以上的特大型沼气工程,建立商业化的可持续运行模式,有利于促进沼气工程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有利于民用供气、发电、工业用气、车用燃料等领域的业主和大型企业及社会资本增加对沼气工程建设的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和沼气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4、有利于专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实现沼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主要支持规模养殖场业主建设沼气工程,导致投资主体和原料来源单一,难以形成沼气工程建设的专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启动建设特大型沼气工程,是沼气工程建设由投资推动向效益拉动转变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实现沼气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有利于企业增加技术研发投入,采用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促进沼气产业形成上、中、下游结合,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可行性
1、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党中央和国务院长期以来一直重视沼气建设,始终将其作为国家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中明确强调各级人民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大力发展沼气”。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加快推进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加强沼气技术创新、维护管理和配套服务。支持农村开发利用新能源,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化利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9号)明确提出,要全面推广生活垃圾“生物处理”资源化利用方式。《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将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要达到15%左右。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也
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沼气发展的工程建设投资、财政补贴政策。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通过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大力支持沼气工程建设,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和农业部联合实施的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项目中也把大型沼气工程建设作为重要的内容。在过去10年,仅中央支持的沼气工程建设资金就达??亿元。这些政策为沼气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具有成熟的工艺技术支撑。我国沼气技术发展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近年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技术引进,我国沼气工程的发酵工艺、设计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产品生产和装备制造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已具备与世界先进国家竞争的能力。同时,在组织科技研发和示范推广过程中,我国还十分注重沼气标准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目前,我国已成立了全国沼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15),已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沼气技术委员会(ISO/TC255)主席国,制定和发布了沼气工程标准10余项,培养各类沼气技术与职业人员30多万人,不少大型和龙头企业建立了沼气产品研发、检测机构,为沼气工程的设计水平、建设质量和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3、具有成功的工程实践案例。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已经建设各种类型沼气工程6.8万多处,其中大中型沼气工程4978处。近年来,为了改善农村用能结构和解决国家能源供给矛盾,许多地方建设了一批特大型沼气工程。例如,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内蒙古蒙牛澳亚牧场沼气工程、北京德清源沼气工程和山东民和沼气工程,不仅实现发电上网,而且通过了CDM项目审批,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沼气工程成功建设与持续运行的典范;又如,河南天冠集团的沼气工程以酒精废水废渣为原料,连续为南阳市居民提供沼气燃料超过20年,沼气生产能力已达到日产50万m3,使南阳市成为“国家生物能源示范市”;再如,XX南宁和河南安阳等地以多种生活有机垃圾和工业有机废水废渣为原料,建设特大型沼气工程,并将沼气提纯、压缩后作为汽车燃料,已形成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就业。这些成功的工程案例,为今后大规模推广特大型沼气工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4、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据有关专家估算,我国每年可利用的各类生物质资源具有5000亿m3以上的沼气生产潜力,相当于2012年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2.5倍。伴随着常规能源供应的紧张和价格的上涨,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投资者看好沼气开发利用市场,通过规模化生产、高值化利用,将其作为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途径之一,列入当地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
二、指导原则
1、政府引导,业主自愿。充分发挥政府补贴的引导作用,扶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建设。坚持业主自愿申报和建设的原则,遵循市场规律。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技术水平,因地制宜确定特大型沼气工程建设模式,推广以粪便、秸秆、工业有机废弃物、城镇有机垃圾(餐厨垃圾和污泥等)为主要原料的沼气工程,确保建设质量和效益。 3、创新机制,持续发展。积极引入各类大型实力企业、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等经济组织投资建设特大型沼气工程,实行市场化运行。中央投资补贴采取先建后补的拨付方式,项目验收合格后国家给予一次性补贴。
4、加强管理,确保质量。建立项目建设、验收、管理和评估制度,规范项目建设和运行。实行规范化设计、专业化施工、标准化生产、自动化管理,推广实用技术和先进设备,确保项目工程使用期达到国家要求,否则收回中央投资并进行相应处罚。供气项目要加强用户满意度测评。
三、建设内容与规模 (一)建设内容
主要包括原料收储与预处理系统、厌氧发酵系统、沼气净化与储存系统、沼肥储存与利用系统以及消防、安全、给排水、电气自控、增温保温设施、围墙、绿化、道路等内容。其中,民用供气和工业用气工程包括管网工程和入户设施设备,如果将沼气注入天然气管道,需增加提纯设施设备;车用燃料沼气工程包括提纯罐装系统;沼气发电(热电联产)工程包括发电、并(上)网和余热利用设施设备。
(二)建设规模
2013年,在全国试点建设30个特大型沼气工程。其中5000~10000m3的沼气工程10个,10000~20000m3的沼气工程10个,20000m3以上的沼气工程10个。年产沼气2.79亿m3,有效利用量1.68亿m3(40%沼气用于厌氧发酵增温)。 2015年之前,全国共建设300个特大型沼气工程,其中以粪便为主要原料的工程100个,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的工程100个,以工业有机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工程50个,以城镇有机垃圾(餐厨垃圾和污泥等)为主要原料的工程50个。年产沼气28亿m3,有效利用量17亿m3,可替代常规能源2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16.80亿m3天然气或140万吨原油,减排CO2 500万吨。
四、试点项目申报条件和建设布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