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总结,它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的主体食文化思想观念,而且是其后二千余年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主体思想与观念。
11、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哪些?饮食主要禁忌是什么?
答: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共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保安族、塔塔尔族等10个少数民族。饮食禁忌不善不洁者,主要是:猪肉、自死畜、血、未经呼安拉之名而宰杀的动物、奇蹄目动物、一切异形动物,以及酒等。 12、怎样认识“七夕”节庆重新热起的现象?
七夕节,又名七夕、乞巧节等,本源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故事,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民间有妇女乞求智巧之事,故名。七夕节的主要饮食活动是在农历七月初七日晚,家家陈瓜果食品,焚香于庭以祭祀牵牛、织女二星。相当长时间以来,七夕节在大陆地区已经被人们淡忘。但近年来由台北等一些城市酒店业的率导“中国情人节”的营销活动,使这一中华传统节日又得以焕发新的生机,七夕节已经开始再次被炎黄子孙所心仪,开始重新回到民族大众(首先是青年群体)的现实生活中来。 18、如何理解中国饮食史上“文化创造线”的意义?
文化创造线位于果腹线之上,即居于果腹层与小康层的分界线与果腹线之间。所谓“饮食文化创造线”,应当理解为是位于果腹线之上的相对稳定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标准。只有长期相对稳定地超出果腹性纯生理活动线之上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水准,才能使文化创造具有充分保证。 13、简述中国年节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1)多元复合。多元复合首先体现在参加者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涉及到社会各层面。其次体现在文化活动的多种功能上,往往融合了农事、娱乐、饮食、交际、信仰等多种功能。(2)崇祖好祀。中国人有崇祖好祀的传统,每逢年节,人们特意烹制专门的美味佳肴,以示对祖先神灵的虔诚祭祀。(3)讲求功利。人们在节日中的饮食活动无不透着趋利避害的功利性。如过年吃年糕,寓年年高,吃鱼,寓年年有余等。(4)异乎寻常。古代中国普通居民的饮食水平是相当低下的,节日饮食则相对充裕得多。(5)区域差异。中国古代民间年节的饮食文化活动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6)功能显著。传统节日有显著的社会功能,人们通过宴饮以及一系列节日活动加强亲族间的联系,调节人际关系,以及其他社会性意义。
14、简述北京茶馆的类型与特点。
答:老北京的茶馆遍及京城内外,各种茶馆又有不同的形式与功能。 (1)市民文化味道浓郁的“书茶馆”
老北京有许多书茶馆,饮茶只是媒介,饮茶与文化娱乐相联系,给人以历史知识,又达到消闲、娱乐的目的。
(2)其乐融融的“清茶馆”与“棋茶馆”
北京的清茶馆,饮茶的主题较为突出,皆用盖碗茶。早晨茶客们在此论茶经、鸟道,谈家常,论时事。中午以后,商人、牙行、小贩则在这里谈生意。“棋茶馆”是专供茶客下棋的娱乐的场所。 (3)颇具田园情趣的“野茶馆”
“野茶馆”多设置在风景秀丽之地,一派田园风光,使饮茶活动增添了不少自然情趣。
(4)功能齐全的“大茶馆”
大茶馆集饮食、饮茶、社会交往、娱乐为一体,所以较其他种类茶馆不仅规模大,而且影响也深远。
15、简述饮食文化区位形成的原因。 (1)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地域因素 (2)政治经济与饮食科技因素 (3)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因素 三、论述题
1、 试论中国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的内容和方法论意义
答:中国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层“果腹层”,在象征整个民族群体的图形中所占比例大约是87%;由“果腹层”和“小康层”的2/3合成的下层社会约占全民族人口的90%;“小康层”、“富家层”约分别占7%、4%;“贵族层”和“宫廷层”合计约占2%,后者实际比例当在千分之三左右。中层社会与上层社会食者群占全民族人口的比例大约分别是4.5%、5.5%。这与中国封建制时代社会财富实行集权分配、等级消费以及中层社会经济地位极不稳定的史实基本一致。饮食文化的五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第一层次的存在,是其他四个层次存在的前提,而且是以第一层次食者群的无限广大和经常波动于果腹线上下为条件。 2)层次越高,食者群越小。
3)一般说来,一个食者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越高,他也就可能处在相应的较高层次上。
4)一般说来,层次的高低,也就是饮食文化发展系列上的高低,愈高的层次,则愈能更多地反映饮食文化的文化特征。
5)各层次间交互影响,高层次的辐射作用要大于低层次对高层次的影响。
方法论意义主要是:是正确认识历史上中国饮食文化事象、规律、性质、原因的重要方法,这一方法对民族饮食文化的现实认识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同时,这一方法也适用于一切历史文化领域。
(要求正确画出“中国历史上的饮食文化层示意图”) 2、 中国饮食文化十美原则的具体内容与意义
答:(具体内容见简答题答案6)意义可以理解为:“十美风格”审美原则的形成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和历史文明不断进步、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思想逐渐趋向丰富深化和系统完善的标志。它说明,自遥远的古代,我们民族的先人,尤其是那些杰出的美食家和饮食理论家们,一向非常注重从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的高度来审视、理解与追求“吃”这一物质活动。饮食文化,作为精神和心理因素的一面,始终与物质和生理因素的另一面紧密结合并渗融参悟,逐渐形成民族饮食文化特征和民族历史文化重要组成的完美系统的审美思想。 3、试论中餐公宴进食方式改革的出路与意义
中餐公宴传统人手一筷到底制的进食方式一直处于越来越强烈的责难声中,它的不文明和不卫生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碍于传统势力,改革的呼声虽高,实践的效果却并不明显。重要原因之一是改革的出路不明确。在公筷轮流制、小姐分食制、分餐合食制等方式一一被检验出局之后,我们认为“双筷制”是最具可行意义的选择,其意义是:1、中国人用筷助食的6000年文明不能中断; 2、中国烹饪的艺术性和中餐公宴的和合性得以保全; 3、筷子文化得以提升; 4、宴享场合的文化品位与气氛更加突显; 5、“一筷制”的弊端尽除。因此,可以说:用“双筷制”——每个人用两双筷子吃饭,取代“一筷制”——人手一筷到底制的中餐公宴进食方式不仅是保留而且还是更好张扬中华民族筷子文化的最佳可行选择。
4.试述中国历史上五个饮食文化层的主要范围、典型代表及文化特征。 总体风格
果腹层 农民为主体 乡村农民饮食文化 清闲的村野情趣,粗糙简单
的饮食,浓郁酣畅的乡土味几乎是纯生理生活。 粗,
吃“无奈”
小康层 市民、农村中 普通市民饮食文化 食品质朴可口,食品制作
小地主,下级 简便易行,具有桥梁作用。 俗,
吃“实在”
胥吏
层次 主要范围 代表及特征
富家层 中等仕宦富商 士大夫饮食文化 追求饮食艺术,格调雅致,
不
雅,吃“滋味”
贵族层 贵胄达官累世 “衍圣公府”饮食文化 显赫的贵族气派,鲜明
望族 的私家风格,浓烈的文化氛围。 贵,
重
奢
侈
。
吃“气派”
宫廷层 宫廷饮食 尊,吃“威风”
清宫御膳 华贵尊荣、气势恢宏,注重礼制和 程式化, 威风八面的皇家气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