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历史评析题专项训练(飞凡中学高中历史调研组大整理)
高三历史评析题专项训练(飞凡中学高中历史调研组大整理)
1.(12分)运州历史思维将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生
不可或缺的历史素养。阅读示例,完成下列要求。 示例:“工农武装割据”
(1)背景: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位一体的红色政权建设思想。首先,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其次,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再次,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战略阵地。 (3)影响: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是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的理论武器。
(4)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关系: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有着本质不同。军阀割据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建立的反动武装集团,它既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又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工农武装割据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代表了工农大众的利益。
仿照示例,从经济史方面任选一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解析。(要求:概念的选择须从经济史方面人手;要素分解全面、科学;对要素的解析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些先进国家占统治地位,并且少数资本主义强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列宁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根本前提的,其形成过程就是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其内容包含三方面:(1)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组成的政治体系;(2)以资本主义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行分析。(12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3.(2016·广东广州增城高三10月调研·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一词,在古代是天命更易。在近代,政治革命通常意指:对于当时制度与秩序不满的人群,
1
2 高考历史评析题专项训练(飞凡中学高中历史调研组大整理)
秉持一定的理念,由下而上发动群众力量,推翻统治者,建立新政权,而且随着新体制当权,通常还进
行社会革命,改变社会价值,以贯彻掀起革命的理念。在近代世界,这种革命屡次出现,但以其重要性而言,当以美国独立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大革命及中国的革命,影响最为深远。
——摘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近代“政治革命”这一概念进行诠释。(说明:就材料中列出的近代革命中任选一国作为例证展开诠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 (2016·湖北部分重点高中高三10月联考·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字内涵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请根据图一或者图二,确立一个为主题,并进行评析。(要求主题明确,评析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5、(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20世纪初的历史时指出,面对列强的侵略奴役和中国自身的黑暗落后,中国既有对民族和国家的保护要求,即救亡;也有对民主、自由、平等意识培养的要求,即启蒙。并就救亡与启蒙二者关系作出了如下基本判断:一、启蒙与救亡二者相互促进;二、救亡压倒了启蒙。
——摘编自李泽厚《近代中国思想史论》
请运用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基本论断进行论证探讨。(说明:可以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也可以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论断。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
3 高考历史评析题专项训练(飞凡中学高中历史调研组大整理)
6、 (2016·广东广州荔湾、海珠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1953 1954 1955 粮食总产量 82.5 85.6 106.8 年份 1957 1958 1959 粮食总产量 105.0 141.2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粮食总产量 166.83 169.52 183.94 192.75 195.05 年份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粮食总产量 169.68 143.85 136.50 154.41 170.00 1958 197.65 1964 187.50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年—1956年和1957—1961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原因。(12分)
7、(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
4 高考历史评析题专项训练(飞凡中学高中历史调研组大整理)
8、(2015·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41)(12分)随着历史研究视野的拓展,当今史学界对很多历史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如下所示:
论题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观点一 1900年 1840年 观点二 1917年 1860年 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 18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 请任选一个论题,分别分析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理由。(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
9、(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2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