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十五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3 22:04:5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十五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一)填空题

1. 生理性疲劳主要包括体力疲劳、 疲劳、 疲劳和混合型疲劳等。 2.负荷的 与 是影响整体各环节功能活动能否适应整体功能水平的重要因素。 3.中医理论从整体出发提出了 疲劳、 疲劳和 疲劳。

4. 剧烈运动后, 释放量减少,使神经-肌肉接点的 传递发生障碍。

5. 肌质网终池具有贮存 及调节肌浆 浓度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在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中都起关键的 作用。

6. 运动时有多种因素可以影响肌质网的机能(如ATP含量减少,酸中毒,自由基生成等),进而影响了钙离子的 和 作用,因此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常有着密切的关系。

2+2+2+

7. 细胞内Ca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Ca减少和再摄取Ca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 ,出现 。

8. 形体疲劳主要表现为 、 疼痛等征候;

9.神志疲劳主要表现为虚烦不眠、 、 等征候。

(二)判断题

1.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保护性机制。( )

2.现代竞技运动不断冲击人体的生理极限,机体功能水平在不断被打破而又不断建立新平衡的动态变化中发展提高。( )

3.极量强度的有氧运动,肌肉疲劳可能与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Ach量减少,难以引起接点后膜去极化,使骨骼肌细胞不能产生兴奋、收缩有关。( )

2+2+2+

4.细胞内Ca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Ca减少和再摄取Ca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脱偶联,出现运动性疲劳。( )

5.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性疲劳往往与能源贮备动用过程受抑制有关。( )

6.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肌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 7.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肌肉活动量愈大,消耗过程愈剧烈,超量恢复愈明显。( )

8.运动实践证明,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 )

9.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理论是从整体出发,分型注重征候、项目特性、个体表现、四时气节与环境等。( )

10.定量负荷后,恢复时间延长;基础心率加快不一定是疲劳的征象。( ) (三) 多选题

1.突变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在于( ) A 能量消耗引起肌肉的兴奋性下降; B 在ATP耗尽时,不引起肌肉僵直;

C 肌肉兴奋性下降、能量消耗和肌肉力量衰退的综合表现; D 兴奋性突然崩溃,并伴随力量或输出功率突然衰退。

2.目前,有关运动性疲劳发生部位的外周疲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A 脊髓运动神经元 B 神经-肌肉接点 C 肌细胞膜 D 肌质网

3.非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较容易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是( ) A 不习惯性的动作 B 节奏性强的动作

C 要求精力高度集中的动作 D 运动中动作多变化的动作 4.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为( )

A 运动时主要是消耗能源物质,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 B 运动时能源物质消耗,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不变。

C 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各器官功能立即恢复到原来水平

D 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5.超量恢复的规律主要表现为( )

A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B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但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C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但持续一段时间后可以超过原来水平。

D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不能超过原来水平。 6.影响肌糖原恢复速度的主要因素有( )

A 运动强度 B 运动频度 C 运动持续时间 D 膳食 (四)名词解释 1.运动性疲劳

2.心理(精神)疲劳 3.脏腑疲劳 4.神志疲劳 5.生理性疲劳 6.运动性力竭 7.自由基 8.“开窗”理论 9.体力疲劳 10.脑力疲劳 11.整体疲劳 12.骨骼肌疲劳

13.电机械延迟(EMD) 14.恢复过程 15.超量恢复 16.主观感觉判断 17.积极性休息 18.整理活动

(五)简述题

1.如何区分生理性疲劳与运动性疲劳? 2.简述静止用力练习时的疲劳特点。

3.简述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区别与应用。 4.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5.简述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6.何谓中枢疲劳? 7.何谓外周疲劳?

8.何谓兴奋-收缩脱偶联 ?

9.简述非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疲劳特点。 10.简述突变理论及其特点。

11.简述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 12.简述超量恢复特点与实践意义。 13.简述中医药手段恢复特点。 14.简述肌糖原贮备的恢复特点。

(六)论述题

1.如何认识运动性疲劳?

2.阐述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理论。

3.在学习运动技能中如何实践恢复过程?

4.结合运动实践阐述疲劳特点。

5.实践中如何利用生理生化指标判断运动性疲劳?

二、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脑力疲劳;心理(精神)疲劳 2.性质;特征

3.形体疲劳;脏腑疲劳;神志疲劳 4.Ach;兴奋

2+2+

5.Ca;Ca;调节 6.代谢;调节

7.脱偶联,运动性疲劳 8.肌肉酸痛;筋骨关节 9.精神不振;困卷厌训

(二)判断题

1 对 2 对 3 错 4 对 5 错 6 错 7 错 8 对 9 对 10 错 (三)多选题

1 .CD; 2 BCD; 3 ACD; 4 AD; 5 AB; 6 ACD; (四)名词解释 1.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2.心理(精神)疲劳主要指内外环境不良刺激引起情志低落、厌倦、对立等心理反应。表现为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办事效率降低。

3.脏腑疲劳主要表现为脾胃功能失调(肝胃不合、食积阻滞、脾气虚弱)、肾气(肾阴、肾阳)不足、气血不足和月经失调等征候。

4.神志疲劳主要表现为虚烦不眠、精神不振、困卷厌训等征候。

5.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保护性机制。

6.运动性力竭是指运动性疲劳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机体衰损的表现。 7.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 8.“开窗” 理论认为持续耐力运动后的3—72小时机体的防御能力降低,而呼吸道感染的危险性增加。且感染的几率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之间存在“J”曲线关系。

9.体力疲劳主要是长时间劳动、工作和健身运动,运动系统过度活动,骨骼肌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代谢产物大量堆积造成的骨骼肌细胞活动能力下降。

10.脑力疲劳主要是长时间看书、学习、思考、运算等,使脑力活动时间过长引起的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头晕脑胀等。 11.整体疲劳是指由全身运动引起的机体调控功能和多器官功能下降导致的疲劳。如马拉松、铁人三项、足球比赛等。

12.骨骼肌疲劳是指骨骼肌持续收缩导致的收缩功能下降。如力量训练后,肌力下降,肌肉僵硬等。 13.电机械延迟是指从肌肉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开始到肌肉开始收缩的这段时间,该指标延长表明神经肌肉功能下降。

14.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健身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生理功能逐渐恢复与提高的过程。 15.超量恢复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16.主观感觉判断表(RPE)认为:“在运动时来自肌肉、呼吸、疼痛、心血管各方面的刺激,都会传到大脑,而引起大脑感觉系统的应激。”

17.积极性休息是指用转换活动的方式消除疲劳的运动手段。

18.整理活动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

(五)简述题

1.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保护性机制。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经过休息和调整可以自行消除。

运动性疲劳是人体进行连续多次的大负荷运动,机体不能在“预定和/或特定”时间、空间里重新建立适应性平衡的、复杂的功能变化过程。恢复时间较长,需要专门营养、物理和心理手段辅助。

2.在静止用力练习时,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应部位持续兴奋,肌肉中血液供应减少以及憋气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是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

3.准备活动是指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使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体温升高的生理过程。主要标志是体温升高。而生理本质是功能水平的提高。生理原则是渐增式的。活动强度宜中小,靶心律为储备心律的30%-60%。全身大多数肌群收缩与伸展。内容和时间应依据运动的目的和要求进行安排。

整理活动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可减少肌肉的延迟性酸疼,有助于消除疲劳;预防 “重力性休克”。整理活动的生理原则是渐减式的。负荷强度以中小为宜,心律控制在贮备心律的50%~20%,以ST有氧活动为主,充分拉伸肌肉,时间以心律基本恢复至运动前水平为宜。

4.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主要有:①活动性手段:变换活动部位和调整运动强度;整理活动;② 营养性手段:能源物质的合理调配,营养物质的补充;③中医药手段;④ 睡眠;⑤ 物理手段;⑥ 心理学手段。

5.运动性疲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按局部和整体划分:局部疲劳是指以身体某一局部持续运动导致的局部器官机能下降。如局部肌肉训练、专门动作训练等。整体疲劳是指由全身运动引起的机体调控功能和多器官功能下降导致的疲劳。如马拉松、铁人三项、足球比赛等。体育运动中,整体和局部有密切的协作关系,整体是由局部组成的,但并非是局部疲劳的代数和,整体疲劳更为复杂。②按身体器官划分:骨骼肌疲劳是指骨骼肌持续收缩导致的收缩功能下降。如力量训练后,肌力下降,肌肉僵硬等。心血管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心脏、血管系统及其调节功能下降。如运动后心率恢复速度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心电图S-T段下降等。呼吸系统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呼吸功能下降。如剧烈运动时,使呼吸表浅、喘急、肺功能下降等。③按运动方式划分:快速疲劳是指大强度、剧烈运动引起的功能下降。如短跑、投掷、跳跃等。慢速疲劳是指小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导致的功能下降。

6.中枢是指从大脑皮质直至脊髓运动神经元。中枢运动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改变运动神经的兴奋性,使脑细胞工作强度下降,神经冲动发放的频率减少。化学机制表现为大脑ATP和CP水平明显降低,糖原含量减少,γ-氨基丁酸水平升高,脑干和丘脑的5-羟色胺(5-HT)明显升高,脑中氨含量也增加。以上因素的变化均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是中枢因素导致疲劳的左证。

7.从神经-肌肉接点直至肌纤维内部的线粒体等,都是外周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这些部位所发生的电信号、离子和化学物质的变化等,均与运动性疲劳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包括:①神经-肌肉接点 ;②肌细胞膜;③肌质网 ;④兴奋-收缩脱偶联;⑤收缩蛋白;⑥线粒体。 8.神经冲动可以引起肌细胞膜兴奋,却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即是兴奋-收缩脱偶联。细胞内2+2+2+

Ca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Ca减少和再摄取Ca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脱偶联,出现运动性疲劳。

9.非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其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是加深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实验证明,习惯性的、自动化程度高的、节奏性强的动作不易产生疲劳,而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以及运动中动作多变的练习,则较易产生疲劳。

10.突变理论把疲劳看成是多因素的综合表现。爱德化兹(Edwards,1982)从肌肉疲劳时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丧失三维空间关系,提出了肌肉疲劳的突变理论,并认为这是运动性疲劳的生物化学基础,认为疲劳是运动能力的衰退,形如一条链的断裂现象。突变理论的特点在于:单纯的能量消耗,肌肉的兴奋性并不下降。在ATP耗尽时,才引起肌肉僵直,这在运动性疲劳中不可能发展到这个地步;在能量和兴奋性丧失过程中,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兴奋性突然崩溃,并伴随力量或输出功率突然衰退。

11.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一些共同的介导物质(共同的生物信息语言),对他们自身的功能以及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进行调节。形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长时间剧烈运动刺激使该调节网络发生一系列反应,并伴随身体机能的剧烈变化,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增强可以引起免疫抑制。此时,免疫功能下降实质上是作为机体无法再继续工作的“信号”,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的“反馈性信息”,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提示机体应该适时“终止运动”。即已出现疲劳。

12.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超量恢复”或“超量代偿”,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愈大,消耗过程愈剧烈,超量恢复愈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就会延缓。运动实践证明,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 13.中医对运动性疲劳有“三个分型”,注重辩证施治,对症下药。对运动性疲劳后的恢复,多从健脾益气、补肾壮阳或补益气血方面着手,“重点补益(强壮)脾肾、化生精气为益”。因发生运动性疲劳的征候与运动的性质有关,故以对症选药和组方,以此达到消除疲劳、加快恢复和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 14.肌糖原是有氧氧化系统和乳酸能系统的供能物质,也是长时间运动延缓疲劳的一个因素。影响肌糖原恢复速度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二是膳食。长时间运动使肌糖原耗尽后,如用高脂肪与蛋白质膳食5天,肌糖原恢复很少,如用高糖膳食46h即可完全恢复,而且前10h恢复最快。

在短时间、高强度的间歇训练后,无论食用普通膳食还是高糖膳食,肌糖原的完全恢复都需要24h,而且在前5h恢复最快。

(六)论述题

1.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将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运动性疲劳具有较大的“个性”因素。现代竞技运动不断冲击人体的生理极限,机体功能水平在不断被打破而又不断建立新平衡的动态变化中发展提高。因此,运动性疲劳是人体进行连续多次的大负荷运动,机体不能在“预定和/或特定”时间、空间里重新建立适应性平衡的、复杂的功能变化过程,但它区别于运动性力竭。

2.迄今关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确切机制还不十分清楚,长期研究形成了多种理论或学说。①耗竭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②代谢产物堆积学说认为,产生运动性疲劳主要是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大量堆积所致。③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血液pH值下降,机体严重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及电解质浓度的改变等因素引起的。④保护性抑制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⑤突变理论从肌肉疲劳时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丧失三维空间关系,认为疲劳是运动能力的衰退,形如一条链的断裂现象。⑥离子代谢紊乱认为,大负荷运动使某些离子代谢发生紊乱导致运动性疲劳。⑦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质膜和胞液中都可能产生自由基。由于自由基化学性质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发生反应。因此,能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和破坏。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认为,长时间剧烈运动刺激使该调节网络发生一系列反应,并伴随身体机能的剧烈变化,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增强可以引起免疫抑制。⑨中医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发生的病因病机是很复杂的,其征候与内伤虚劳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本质主要与脾、肾根本机能变化或受损程度密切相关。中医理论从整体出发提出了形体疲劳、脏腑疲劳和神志疲劳。

3.在学习运动技能中应根据恢复过程的阶段性采取不同的恢复措施。运动时主要是消耗能源物质,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在学习运动技能中应调整好运动的节奏,合理运用积极性休息,避免过早出现疲劳。

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在学习运动技能中应充分利用物理、营养和心理手段促进机体功能恢复。防止疲劳积累。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这种现象称“超量恢复”或“超量代偿”,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在学习运动技能中应积极掌握超量恢复的个性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超量恢复的生理优势,以获得较高的运动能力。

4.运动性疲劳是一个极复杂的机体功能变化过程。由于运动的负荷和性质不同,疲劳特点亦不同。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如短跑、跳跃等的疲劳是由于肌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如长跑、长泳、公路自行车等疲劳往往与能源贮备动用过程受抑制有关。

非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如球类等,其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是加深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由于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以及运动中动作多变,极易产生疲劳。

在静止用力练习时,如竞技体操,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应部位持续兴奋,肌肉中血液供应减少以及憋气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是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

5.实践中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生理生化指标有:(1)血乳酸:运动时最大乳酸值下降,相同负荷练习后血乳酸升高或清除时间延长是运动性疲劳的征象之一;(2)血尿素:在一次训练课后的次日晨,血尿素超过8.0mmol/L,表明运动量过大,机体有潜在疲劳;(3)血氨: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血氨变化相对较低,运动性高血氨是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4)尿蛋白:在大运动量训练期,如果晨尿中出现蛋白,可能是疲劳或过渡训练的表现;(5)尿胆原:安静状态下高于2mg%,且连续2-3d,是疲劳的表现,应调整运动负荷;(6)HR:定量负荷后,恢复时间延长;基础心率加快是疲劳的征象之一;(7)Hb:大负荷训练日,血红蛋白持续下降或低于正常值是疲劳的征象之一;(8)血睾酮(T):在疲劳、过度训练或机能状态不好时,血睾酮水平下降;(9)皮质醇(C):当运动后血皮质醇仍高于安静水平,就会导致机体分解代谢过于旺盛,较高的血皮质醇水平会抑制机体的免疫机能,使运动员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10)血睾酮/皮质醇比值(T/C):如果血清T/C比值出现大幅度降低,则有可能是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机体有潜在疲劳,不利于恢复。

搜索更多关于: 第十五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的文档
第十五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hysi4wmec4oweh0piux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