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2: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AN是△ABC外角∠CAM的平分线,CE⊥AN,垂足为点E. (1)求证:四边形ADCE为矩形; (2)连接DE,交AC于点F,请判断 四边形ABDE的形状,并证明;
(3)线段DF与AB有怎样的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例3:如图,在△ABC中, AB=AC,D为BC上一点,以AB,BD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DE,连接AD , EC.
(1)求证:△ADC≌△ECD;
(2)若BD=CD,求证:四边形ADCE是矩形.
例4:如图所示,在△ABC中,D为BC边上的一点,E是AD的中点,过A点作BC的平行线交CE的延长线于点F,且AF=BD.连接BF.
A E
B
D C
(1)BD与DC有什么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FBD是矩形?并说明理由.
例5:如图,将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直线MN折叠,使点C落在点A处,点D落在点E处,直线MN交BC于点M,交AD于点N.
(1)求证:CM=CN;
(2)若△CMN的面积与△CDN的面积比为3∶1,求
MN 的值. DN
【设计意图】这里的证明首先可以让学生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有更深刻的认知,同时,通过教师引导和独立思考,培养遇到题目时冷静思考,找到解题思路的良好习惯。在分析思路时,逐步锻炼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最后通过互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严格的证明,培养严谨的作风。通过小组合作,在合作中让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三、巩固应用,当堂练习
1.如图,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EFC是两个矩形,点B在EF边上,若矩形ABCD和矩形AEFC的面积分别是S1,S2,则S1,S2的大小关系是( ) A.S1>S2 B.S1=S2
C.S1 2.如图,在△ABC中,点D,E,F分别是AB,AC,BC的中点,AH⊥BC于点H,连接EH,若DF=10 cm,则EH等于( ) A.8 cm B.10 cm C.16 cm D.24 cm 3. 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AE平分∠BAD交BC于点E,若∠CAE=15°,则∠BOE=____度 4.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BC=4,点A,B分别在y轴,x轴的正半轴上,点C在第一象限,如果∠OAB=30°,那么点C的坐标为__________. 5.如图,点D是△ABC的边AB上一点,CN∥AB,DN交AC于点M,MA=MC. (1)求证:CD=AN; (2)若∠AMD=2∠MCD, 求证:四边形ADCN是矩形. 【设计意图】本题在例题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证明,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让学生找寻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深刻体会数学思想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一题多解的过程中,贯彻分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在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最大化地提高学生能力。 四、课堂小结 1、 说说你的收获。 2、 说说你的困惑。 3、 说说你的方法。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结合前面的证明畅所欲言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推理论证能力,并且对于研究科学需要严谨的作风这一点有深刻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 (一)习题1.6 知识技能1、2、3、联系拓广4 (二)如图,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相交于点O,E、F、G、H分别 是AD,BD, BC,AC的中点。 (1)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2)当四边形ABCD满足一个什么条件时,四边形EFGH是菱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设计意图】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注意提出不同的要求,作业(一)要求不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于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业(二) 教学反思: 1.灵活处理教材,在精不在多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不能机械地照搬教材内容,应该视各班学生情况而定,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灵活运用,使教材内容得到升华。也不应加大习题量,题目在精不在多,扎实的讲解和学习比大量练习要有效果的多。把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到首位,达到本节课所要完成 的真正目标。 2、 分层次教学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要求要有所不同。在同一题目中,通过一题多问或者一题多解等形式,可以使优生有所突破,也可以让学困生受到关注,获得解题的成就感,这就对我们的备课和选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充分给学生以时间 本课时,是综合运用的一节课,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独到见解和新思维、新想法,同时还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对于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