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g?110g=220g,故在200g水中加入120g硝酸钾固体,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100g②将上述溶液降温至30℃,可析出硝酸钾晶体为120g-45.8g?2=28.4g,此时溶液的
45.8g?100%?31.4%,故31.4%<45.8%。 溶质质量分数为
145.8g
三、实验题
19.(2019·潍坊)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一所示:
(1)t1℃时,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______乙(填“>”、“<”或“=”); (2)t2℃时,配制180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需称量甲的质量______g; (3)由图二推测硝酸钾是图一中的______物质;
(4)图二“某一部操作”前后的溶液状态变化过程可以在图一中表示为______(填序号)。
A b点→a点 B c点→a点 C b点→c点 D c点→d点 【答案】> 80 甲 B
【解析】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由图像可知在t1℃时,甲的溶解度曲线在乙的上面,故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乙。 (2)在t2℃时,甲的溶解度为80g,80g甲溶解到100g水中,形成的溶液恰好是180g的饱和溶液,故需要称量的质量就是80g。
(3)由图二可知该物质在t2℃时,溶解度大于60g,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增加
快,故甲物质为硝酸钾。
(4)对于硝酸钾这种物质来说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有以下几种途径,①降温②恒温蒸发溶剂③增加溶质,由于溶液质量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都不变,所以只能采用降温的方法,故选择c点→a点。 四、综合题
20.(2019·泰安)下图1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
(2)P点表示,t2℃时,甲、丙两种物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相等,均为_____。 (3)t2℃时,取甲、乙两种固体各15g分别加入40g水中充分溶解,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
则烧杯a中溶解的物质是________(填“甲”或‘‘乙”),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 (4)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和丙(甲、乙、丙相互间均不发生化学反应)时,可采用______(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 将甲物质的溶液由t3℃降温到t2℃,一定有晶体析出
B 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2℃升温至t3℃时,其溶质质最分数增大
C 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 D 将t3℃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答案】丙>乙>甲 1:4 甲 50g 降温 C
【解析】(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乙>甲;(2)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P点表示,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饱
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相等,均为25g:100g=1:4;(3)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 t2℃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且甲的溶解度为25g。故t2℃时,取甲、乙两种固体各15g分别加入40g水中充分溶解,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则烧杯a中溶解的物质是甲,40g水中溶解甲的质量为:25g×40g÷100g=10g,故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g+10g=50g;
(4)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故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5)A、甲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不能确定,故将甲物质的溶液由t3℃降温到t2℃,不一定有晶体析出,错误;B、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2℃升温至t3℃时,其溶质、溶剂的质量均不改变,溶液的质量也不改变,故其溶质质最分数不变,错误;C、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乙>丙,故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乙>丙,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乙>甲=丙,将t3℃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甲、乙有晶体析出,且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乙,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无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故选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