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选修课试卷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题目:中西方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应用心理学
中西方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摘要】:世界全球化、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但是,中西文化赋予非言语行为的不同内涵,也带来了交际上的障碍。本文通过理解非言语交际的定义,着重论述了非言语交际中中国和西方国家上差异,以发现非言语行为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活动中不同的文化含义及作用,从而避免文化冲突,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人们踏平社交的道路,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中西方;差异;跨文化交际
一、非言语交际定义
人类交流有两种形式: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这两种形式在人类沟通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非言语交际是指所有超越语言的交际行为(1),它充和完善了言语交际的不足,是整个沟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言语有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姿势表达、空间语言手语等多种表现形式。人类在进行交流、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时,除了使用语言进行传达外,大量的信息还依靠非语言符号。非言语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中具有语言所不能替代的功能。萨莫瓦曾说:“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2)(Samovar,1985:155)人们通过服神、面部表情、手势、身姿等诸多无声的体态语,将有声语言形象化、情感化、生动化,以达到先声夺人、耐人寻味的效果,且能充分弥补有声语言表达的乏力和不足,特别是人类在“词不达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下,非言语就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圆满表达情意,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礼仪,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作用产生的成果,是特殊的文化组成形式,其实质还是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诸多差异造就了各自独特的礼仪文化。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如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宗教和传统习俗、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语言和文字以及价值观念(3)等。然而正是这些普遍存在的差异性导致了各国礼仪的不同。因此,在研究跨文 化交际之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量多地了解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不同礼仪。
二、中西方差异在非言语交际中的体现
1、正式的就餐礼仪
筷子是中国人就餐时使用最多的餐具,所有的食物都置于餐桌中央,搭配米饭的菜肴也不止一种。菜肴由人们各自从盘中夹食。然而在西方,通常一套正式的餐具会包括许多个不同用途的叉子、汤匙和餐刀。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份食物,他们不会从同一个盘子里共同夹食。
西方国家也有独特的就座礼仪:最尊贵的男宾坐在女主人的右边,次之的坐在她的左边,最尊贵的女宾则坐在男主人的右边,次之的坐在男主人的左边。男士和女士应分别就座。在西方,主人待客的餐桌通常是圆形的,意为在座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2、安排拜访或约会
在中国,人们往往不提前联系就直接登门拜访。但在西方,在探访朋友或熟人之前,通常都要提前打电话告知主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确保拜访的对象在家,以免对主人造成不便。有些西方人并不介意中国人的突然造访,然而有些西方人却更希望拜访者能够提前预约。总之,接受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关系如何(4)。
在大多数中国的高等院校,师生之间没有正式的预约制度,学生如果有问题可以直接去找他们的老师。但对于西方人而言,如果这次会面是一次正式的而普通的约会,他们可能更愿意双方提前安排好时间。 3、性别差异
性别文化与非言语交际行为有着不可分割的特点。在以男性为主的文化中,全社会普遍接受关系。男性主导的文化体现出果断、坚决和积极观念都偏向男性,贬低女性。而女性文化则更加感性化,更加优雅(5)。西方礼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女士优先。这种礼仪要求男士在每一个社交场合尊重女士,照顾她们,帮助她们,并保护她们。相反中国传统崇尚的观念是“男尊女卑”,在封建社会,妇女几乎被剥夺了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这种情况使妇女始终遭受压迫。以前妇女甚至没有她们应有的社会地位,更不要提社交场合女士优先的社会礼仪。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终于站起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改变了歧视妇女的封建思想,但要实现“女士优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6) 4、眼神接触模式
目光的投向和交流是信息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人在交谈过程中,为了表示礼貌和尊敬,避免始终直视对方的眼睛相反的是,美国的成年人要求孩子与他们讲话时要直视他们的眼睛,理由是会话中过少的目光接触传达的负面信息是“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信任”(7)。互相熟悉的人交谈时,西方人希望有频繁的目光接触,这是听话人注意力集中的表现。在西方有句俗话“永远不要相信一个不敢直视你眼睛的人”更加肯定了眼神接触的重要性。即使在公开演讲,也应该有大量的目光接触以显示公开演讲投入及对大众的关。 5、面部表情。
人们在高兴时会露出笑容,生气时会拉长脸,害羞时会脸红,思考或忧虑时会皱起眉头,这可说是人类文化的共性,但面部表情的展示规则却有不同(8)。感情显露,喜怒哀乐往往现于脸部; 他们面部表情丰富,手势动作多,而且讲究面部表情与交谈对象的感情呼应以及与自己说话内容的配合。英国人持重克制,内心感情往往不形于色。在这方面,中国人比较接近于英国人。 6、手势
在手势语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特别突出。中国人手心向外,手指同时向下弯曲,表示招呼对方过来; 而美国人的手势为手心向内,仅用食指或食指和中指向内弯曲。另外,同一种手势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中,代表不同含义,例如:中国人同时伸出拇指和食指表示“8”,而英美国人表示“2”; 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向上伸直,表示“ok”,在日本,这一手势表示钱,阿
拉伯人用其表示深恶痛绝; 中国人用手指在太阳穴划圈表示正在思考,美国人和巴西人用这一手势表示神经不正常。因此,在交流过程中,需要了解对方文化才能准确的传递信息。 7、触摸
触摸是通过触觉手段,即身体部位的触碰来传达和接受信息。触摸可以给人们诸多暗示,如喜爱、攻击以及人们之间存在着的地位差别或关系等。牙医、医生或理发师在工作时接触工作对象的方式和他们接触同事、朋友和家人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握手、拥抱、亲吻这些动作在特定的文化场景都有着不同的含义(9)
在西方,同样要避免随意触摸婴儿和儿童。随便抚摸、轻拍、拥抱或亲吻婴儿和儿童将被视为鲁莽的行为,并很可能引起他人强烈的反感,甚至厌恶(10)。为什么西方的母亲看到中国人接触她们的孩子时感到难堪和尴尬。在中国的文化中,这种亲密的举动,表达的是友善、喜爱,甚至是称赞,同时也是给孩子们的父母一个很大的面子。然而,有趣的是在西方国家异性在公共场所亲吻或拥抱反而是一种常见的行为,但这会让中国人感到不安和羞愧。
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触摸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要认真了解每一种触摸行为的含义及其文化差异,否则会影响交际的成功。 8、空间的利用和组织。
非言语交际的一个分支学科叫体距学( proxemics ) , 这一术语是爱德华·霍尔提出来的,他将人际距离分为: 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11) intimate distance 0 - 45cm) : 即可以用手触摸到的距离,是与少数最亲密的人诸如夫妻情侣之间所保持的距离; 个人距离( personal distance 5 -120cm) : 即双方手臂伸直可以互相接触的距离,通常与朋友交谈属于这个距离; 社交距离( socialdistance 120 - 360cm) : 一般公事交往的距离,通常用来处理公共关系; 公众距离( public distance360 - 750cm) : 一般公开演讲或表演等公众场合都在这个距离之内。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空间距离。一般来说,阿拉伯人和拉丁美洲人交谈时相距较近,日本人和美国人相距较远,中国人介乎两者之间。印度的男青年常挽手同行,以表示亲密和友谊,但在美国,如果男青年勾肩搭背,却可能被视作同性恋者。因此,至于什么时候该有多远的社交距离,什么时候应该有身体接触,我们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结论
一个民族用什么样的人体语言表达什么样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违反了这个约定的规则,不是引起交际的中断, 就是产生误解”(本可廉等1990)。所以我们在跨文化交际时,首先要了解双方的文化特点、民族心理和习惯,对体态语在中西文化中的礼貌规范,要“入国问禁,入门问俗”,避免交际失误。
非言语交际行为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通过对非言语交际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不同国家的礼节文化,通过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帮助我们采用不同的方式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尊重他人,而不是因差异责怪他人进而损害交际(12)。许多语言学家,社会学家,语文学专家交际专家们就非言语交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非言语交际研究仍然是一个年轻的科学,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Larry A,Samovar,Richard E Por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i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53页第二段3行 【2】王娟.中西文化群己观的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2页第4行
【3】 张爱琳.跨文化交际.[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20页第六段1行
【4】Samovar,L.eta1.T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1988.64页第七段第2行 【5】]许力生.跨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88页第5行
【6】罗选化.英美社会与文化[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101页第三段9行
【7】林永福.Language and Beyond.[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8】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120页第五段4行
【9】Louis Forsdale.Perspectives on Communication[M].New York:Newbery Award Records Inc,1981.104页12行
【10】Lisheng. Introduc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Hangz1ou: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2004.68页第二段4行
【11】况新华.论人体语言的交际功能极其文化性[J].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8).3页第三段1行
【12】李威.浅谈非言语交际[J].遵义: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2,4(1):92.3页第六段2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