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解除了误会。 教学难点
是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导入: 同学们,在森林里的蘑菇屋内,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只小兔子) 大家看小兔子的表情,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听,他在说什么呢?
2.课件播放并出示小兔子的话:小朋友们,“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
3.教师导学:小兔子为什么害怕“咕咚”,“咕咚”又是什么?我们一起去森林里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咕咚”这两个字的特点,发现规律。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二、游戏闯关,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圈画生字。
2.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可以用喜欢的方式交流生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知道“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几种小动物,分别是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互相读课文,认真倾听,互相评价。 3.小组内评选出读得最棒的同学一起去闯关。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段读给同学们听。
(2)请回答问题:“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几种小动物,分别是什么?
四、方法识记,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第三关:书写大赢家。要求: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记住这些字并把它们写好。 五、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呢?
第(2)课时 一、复习引入,巩固字词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什么是“咕咚”吗?小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他动物为什么也要跑呢,野牛又是怎么做的呢?这篇课文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二、深入感知,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图文结合学习,本课共有四幅图,要求学生指出每幅图和哪些自然段相对应。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图1),引导学生说出这幅图上的内容。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吓了一跳、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叫,体会小兔子害怕的心理。学生可以结合图片理解重点词语,也可以通过表演动作来理解。 3.指导学生观察“吓、掉”两个字,加深记忆。 4.教师提问:小兔子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 (二)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2)引导学生接着观察图上的内容。
2.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小猴子的动作和语
言,体会小猴子盲目害怕的心理。
3.指名汇报:这一自然段中 “大伙”都有谁,他们是如何做的。
4.课件出示“鹿”的字理演变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都知道哪些鹿。
5.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 6.引导学生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课件出示话语。)(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他们来了;其他的动物以为“咕咚”吃他们来了。他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
(三)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3)引导学生猜猜图中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2.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野牛”,扩词“野”,认识“里字旁”。
3.指名演示“拦”的动作,体会“提手旁”的字的用法。 4.学生用“先问……再问……最后问……”的句式,表达野牛的问话。
(四)阅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出示图4)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幅图,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2..教师引问: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其实“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 ,大家都笑了,为什么都笑了?
3.引导学生说出“熟”的反义词是“生”。 4.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小动物们都会想些什么?
三、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再次看图,回顾整篇文章,思考从中有怎样的收获。
2.引导学生和文中的小动物进行对话,并模仿表演。 3.最后引导学生知道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 四、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呢?
2.师范写,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注意学生写字姿势。 五、课堂总结,领悟道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小兔子了解了“咕咚”的真相,希望我们以后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时,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这样,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板书设计
20、咕 咚
害怕、逃跑——————笑了 遇事要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
21、小壁虎借尾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 12 个生字和会写 7 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鱼,老牛和燕子尾巴的作用以及壁虎的尾巴可以 再生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按事情的先后顺序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