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雨水花园综述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5:03:1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图2 雨水花园

图片来源:www.asla.com

3.雨水花园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3.1 德国的雨水花园

德国的雨水花园技术位居世界领先地位,将雨水利用与景观设计成功结合。德国联郑和各州有关法律规定,新建或改建开发区必须考虑雨水利用系统,在德国的居住区中,雨水花园的技术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做法多包括屋顶绿化、水景、中水回用等,有的小区还会结合生态建筑设计利用太阳能和风能。以一座柏林市1992建成的小区为例,雨水收集利用工程将160栋建筑物的屋顶雨水通过收集系统进入三个容积为650m的贮水池中,主要用于灌溉。同时溢流雨水和绿地、步行道汇集的雨水进入一个用砂和碎石铺设并种有多种植物的水道。然后,收集的雨水进入一个面积为1000m、容积为1500m的水塘(最大深度3m)。水塘中有以芦苇为主的多种水生植物,同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使雨水在水道和水塘间循环,连续净化,使水塘内的水质得到保证。如遇暴雨,多余的水会通过渗透系统回灌地下。这样,整个小区就基本实现了雨水零排放。

4

2

3

3

3.2 美国的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在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显著,相对应的政策和技术都很完善。美国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雨水利用的宗旨,大力推广屋顶蓄水和入渗井、草地、透水铺装等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

美国早期的雨水花园以乔治王子郡的住宅区雨洪管理系统为开端。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新建住宅社区的项日中,开发商创造性的应用了雨水花园技术。项目采用生态滞留与雨 4

罗华,德国居住区生态型景观设计解析【J】园林,2004,7:28一29

水渗透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雨洪排水系统。最终将雨水花园在萨默塞特地区推广开来,并广泛建造。该区每一栋住宅都配建有30一4Om的雨水花园。数年的监测结果显示雨水花园平均减少了75%一80%的地面雨水径流量,高效而又节约。

美国的雨水花园中以波特兰市的雨水花园最为有名。波特兰市每年儿乎持续9个月的大雨,终年雨水充沛,针对这一特性,景观建筑师Murase等人设计了一个雨水花园的案例并随后被成功推广成为具有特色的雨水花园体系。如图3,该雨水花园案例位于波特兰市俄勒冈州科学工业博物馆停车场,紧邻东方银行大厦俄勒冈州会议中心。设计将会议中心屋顶的雨水集中并由建筑南面的落水管输送至花园。这样可以使大量降雨渗入地面,并在排水过程中可以有效改善水质。该花园巧妙的结合了水体,植物和石材等元素,将生态和科学以及美学结合在了一起。一系列的浅滩、跌水、瀑布等有效减慢了水流的速度,让雨水能够有下渗的时间和空间。不同材质和形态的石材搭建了侧边坡、沉淀池、泄洪道、挡土墙。各种水生植物可以在净化水体的同时防止水

流冲刷引起的水土流失。

图3 Murase设计的雨水花园

www.szjs.eom.en/htmls/200803/41958.htnll

5

2

如今在美国很多的城市都有雨水

控制利用的景观工程。雨水塘、雨水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街道浅沟等雨水控制利用措施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芝加哥为了解决.城市防洪和雨水利用问题,在大多数的建筑上都安装了屋顶蓄水和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美国不但重视工程措施,而且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一法规对雨水利用给予支持。条例规定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区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这些政策无疑都促进了雨水花园的不断发展。

3.3 日本的雨水花园

日本是很早就进行雨洪管理和雨水利用的国家。早在60年代,日本就开始兴建蓄洪池用以滞洪和储蓄雨水,储蓄的雨水用作喷洒路面、灌溉绿地等,也用于消防和发生灾害时应急用水。因此很多建筑都配建有蓄雨池。 5

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NewYork State stormwater Management design Manual [M].Ellicott City,MD,

2003.

东京都墨田区把降到各家屋顶的雨水通过导水管收集到水箱中,然后用于冲厕所、浇庭园和洗车等。这项和居民合作来普及雨水利用的工程,获得了国际环境自治团休协商会的第一届环境奖。千叶县的长津川调节池是日本常见的一种调蓄设施。这个设施中包含了两种雨水调蓄池。一种是景观池,驳岸在设计时保留了原来的地形、地貌和植被,并在湿地周围种满了茂密的水生植物。另一种则是结合活动设施设计的游戏广场、草坪广场等,这些广场都可以作为雨水调蓄渗透塘进行蓄水。暴雨过后储蓄的雨水下渗,在削减洪峰流量的同时可以补充地下水源。枯水期时景观池可以作为人们亲水的区域,人们同时在广场上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当丰水期来临时,警报则会提醒游人疏散。

3.4 我国的雨水花园

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中城市在雨水利用方面基本还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

北京是我国第一个开展城市雨水利用的城市。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雨水利用工程1200余处,仅2008年就利用雨洪水4500万m,,超过了22个昆明湖的蓄水量。2001年,国务院批准了包括雨水收集利用规划内容的《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在雨水花园方面,北京先行的一些成功模式己经具备了相当的普遍意义。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心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公园中心区占地面积84.7ha,包括龙形水系、水边绿地、休闲花园绿地、中轴路、庆典广场、会展广场、树阵广场、下沉广场等景观节点。虽然场区内绿地面积较大,但是硬化铺装面积依然较大且比较集中。针对这种现状情况,公园中一部分降雨通过绿地、树阵、透水铺装地面等透水下垫面自然入渗地下,并对入渗雨水进行净化并由渗滤沟进行收集。存储在收集池内的雨水可通过回用泵与灌溉系统或水体补水系统相连,为绿地浇灌和水体补水提供水源。来不及下渗的雨水则以收集管道和设施回收利用。因此,通过增加下垫面透水、蓄水能力,降低径流系数,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该区域的雨水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2007年4月国家建设部发布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技术工程规范》作为国家标准正式执行。当前我国对雨水利用的研究与实践还在起步的阶段,研究和设计成果多停留在很小的尺度上,以建筑外环境和小面积绿地、小区道路等,而对于范围较大、类型复杂区域的整体雨水花园工程,研究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7

6

3

4.雨水花园的景观

4.1 点一建筑周边雨水花园景观

在城市中,建筑周边的雨水花园的建设是最为普遍的。这一类型的雨水花园对空间要求 6

李强,以怡馨花园绿地雨水收集再利用工程的研究论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 【J】 中国园林,2008,

9:83一88

7

郑克白,孙敏生,彭鹏,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花园雨水利用及防洪排水设计 【J】 给水排水,

2008,7:97一101

不严,极为便利,在消化了城市建筑雨水的同时,为建筑提供了优美的外部环境。建筑周边的雨水花园作为一种新的生态技术,有效的削减径流量、减轻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建筑温度和美化城市环境。按期具体不同形式的应用,划分为建筑庭院雨水花园、建筑附属绿地的雨水花园和建筑广场雨水花园应用。

4.1.1 建筑庭院

庭院拥有良好的空间围合感,内部环境相对独立,比较静谧。其内的雨水花园设计应当注意几点:

l)庭院内部的雨水花园首先应当满足收集、净化雨水的生态功能。 2)庭院空间内部可以设计地形,一方面可以划分空间,营造小中见大的空间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地形,引导雨水的收集利用、净化渗透。如图4

3)庭院设计应当提供良好的休憩环境,为打造精致的庭院景观。 4)庭院设计应当与建筑的空间布局相契合,使景观融入建筑之中。

图4 建筑庭院中的雨水花园

图片来源http://jltylh.com/Produ/tingyuanlvhua/2011/1014/179.html

4.1.2 建筑附属绿地

建筑附属绿地是城市环境品质的代表。在美国相关的建筑项目开发中,政府都明确规定了开发商对于建筑附属绿地的修建责任。建筑的附属绿地,往往是代表了公司、集团等办公场所的商务形象,因此相应的投资建设力度比较大。对于这种附属绿地的雨水花园,在设计时需要注意:

l)雨水处理的生态属性仍是必备要素。

2)建筑附属绿地划分城市空间,为建筑提供空间限定。

3)附属绿地内建立相应的休息停留设施,满足建筑内部人群功能需求。 4)附属绿地的可观赏性构成了城市景观界面,总体景观效益尤为重要。 5)场地直接与城市相接,市民的游览、参与性景观项目适当加入。

4.1.3 建筑广场

建筑广场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的聚集地,拥有大量人流的同时,也拥有了大量的硬质地面。

搜索更多关于: 雨水花园综述 - 图文 的文档
雨水花园综述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i9qo3twsf3ef8l93tr7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