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奏好四部曲“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探究——感悟延伸”。
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一是遵循阅读教学规律,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二是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是实施新课程的阅读要求“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课堂教学力求做到三个字“实”、“活”、“新”。实——是实实在在学好语文知识,活——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新——教学方法新颖多样。
追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喜欢这首诗,陶醉于诗情画意中,收获于这堂语文课。
4、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
9
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以动写静) 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10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第二单元
5、《敬业与乐业》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敬业与乐业》。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敬业与乐业》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深入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与乐业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二)教材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单元的整体感知是这样说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此单元的课文除了《敬业与乐业》外,还有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两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本单元的文体是演讲和书信,将它们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将《敬业与乐业》这篇演讲词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此课文语言通俗,文短意长,有助于学生们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语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
11
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让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内涵丰富的词语,如“征引、旁骛、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等;
(3)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4)初步掌握有关写作演讲稿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1)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2)学会“举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明白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3.情感目标:
(1)让学生学会为自己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喜欢自己所选择的; (3)培养学生形成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敬业、乐业的内涵;
2.为什么要敬业、乐业?如何敬业、乐业?
3.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文章的各段分别用什么方法进行论述,各段之间是如何衔接的;
4.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5.掌握文章中运用到的几种写作手法。 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文中富含哲理、含义深刻的语句,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内涵;; 2.指导学生将学习此文的收获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