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是凝固现象 B.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需要吸热
C.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通过反射分解为七色光 D.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为七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 8.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潜望镜是利用了平面镜能改变光路的原理制成的 B.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60°,则反射角为30° C.无论是光的反射,还是光的折射,其光路都是可逆的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发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发射定律
9.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包含了声现象,与“低声细语”属于同一声音特征的是 A.隔墙有耳 B.悦耳动听 C.掩耳盗铃 D.震耳欲聋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会听到声音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考场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人能听到的声音,都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二、填空题
11.如图是严寒冬天湖水温度分布图,湖面封冻了,较深河底的水却保持4℃的水温,鱼儿仍然可以自由自在地游泳.湖面上的冰是由湖水 ________而成,发生这一物态变化需要 ________热量.由图可知水在 ________℃时的密度最大.
12.人的眼睛在结构上和照相机非常相似,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在如图甲、乙的示意图中,属近视眼的是________ ,矫正时配戴的眼镜镜片应选用________ .(选填“丙”或“丁”)
13.光在_____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_____m/s;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黑板上的字是由于字发生_____反射;有时黑板“反光”,使部分同学看不清字,是黑板发生_____反射的缘故; 14.“热管”是20世纪80年代研制出来的一种导热本领非常大的装置,它比铜的导热本领大上千倍。“热管”的结构并不复杂,它由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管内衬了一层多孔的材料,叫做吸收芯。吸收芯中充有酒精或其他容易汽化的液体。当管的一端受热时,这一端吸收芯中的液体就______成蒸气,并______热量,蒸气传到另一端,由于另一端温度低,蒸气就在这一端又______成液体,并______热量。这样就把受热那一端的热量迅速传递到另一端。
15.某歌手在市兴中体育场举办个人演唱会。演唱会上,观众一听声音就知道是该歌星在唱歌,这是依据声音的_____来判断的:吉他手在演奏过程中不停地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观众进场后把手机调成静音,这是在_____处减弱噪声。
16.如图中(a)、(b)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图(a)表明: ________; 图(b)表明: ________
三、计算题
17.小明设计了一个测量碗的密度的实验,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g=10N/kg) (1)乙图中碗受到的浮力; (2)碗的质量; (3)碗的密度。
18.从上海到南京的D412次动车组运行时刻表如下表所示.
(1)D412次动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若该动车长200m,以这个平均速度完全穿过一条长2200m的隧道,需要多长时间? 四、实验题
19.某中学环保小组在长江边取适量江水样品,分别进行了江水密度的测量:
(1)小薇把样品带回学校,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①将天平放在_______台上,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选填“右”或“左”)调,直至天平平衡;
②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0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江水样品,测出烧杯和江水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则烧杯中江水的质量为_______g.然后将烧杯中的江水倒入量筒(如图乙),则江水的密度为_______g/cm3(保留两位小数)
③小薇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江水密度比真实值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2)小亮把样品带回家,用家里的一台电子秤(如图丙所示)和没喝完的半瓶纯净水,做了如下实验: ①用电子秤测出半瓶纯净水的总质量为m1,并用笔在瓶身水面位置标记为A; ②把瓶中的水全部用来浇花,然后吹干,用电子秤测出空瓶的质量为m2;
③把江水慢慢倒入空瓶中,直至液面与_______相平,再用电子秤测出瓶的总质量为m3; ④则江水的密度表达式ρ=________(纯净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⑤小亮测算江水的体积使用了下列3种物理方法中的___________. A.控制变量法 B.等量替代法 C.类比法 20.(7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让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f= cm。
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否得到清晰地烛焰像?为什么?答: 。
如图丙所示,烛焰能在光屏上形成清晰地像,此像是 . 的实像。如果此时撤去光屏,人眼在如图丙所示的位置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看到烛焰的实像。
在图丙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如果蜡烛向左移动5cm,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地像,光屏应该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21.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器材:带底座的玻璃板、自纸、笔、光屏各一个,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 B,还缺少的器材是____________,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_______.
(2)在竖直的玻璃板放点燃的蜡A,未点燃的站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_______(选填“前”或“后”)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
(4)当蜡烛A像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大小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5)蜡烛A和B可以放在刻度尺上通过前后移动来观察像的大小情况,实验中使用刻度尺,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
A.观察能否成像B.观察像的大小C.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D.观察像的虚实
(6)实验中,仔细观察像的位置,会看到平面镜中有两个像,请你分析产生两个像的原因:___. 22.在“研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得到了如题图所示的图象.从图象可知,____段表示的是水沸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对水加热,而水的温度____(选填“上升”、“不变”、“下降”),此实验所得水的沸点是____℃.
23.(1)如图甲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内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铃声又逐渐变大,此实验现象可以推理得出:真空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2)如图乙所示,将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__________,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_______.
24.在学习《速度》一节的内容后,同学们想探究纸锥下落快慢与纸锥的锥角及其扇形半径的关系,他们用普通复印纸裁出3个不同规格的扇形纸片,制成了如图甲所示的3个纸锥实验中,纸锥每次从相同高度由静止释放,用秒表多次测量每个纸锥下落的时间,取平均值后记录在下表中,请你解答:
纸锥编号 下落高度h/m 1 2 3 1.9 1.9 1.9 扇形纸片半径r/cm 10 10 5 剪掉的扇形圆心角θ/ 90 135 90 o纸锥锥角α/ o 下落时间t/s 2.20 1.84 2.20 81.9 71.1 81.9 (1)实验中通过纸锥的_____来反映纸锥下落的快慢; (2)对于纸锥下落前的初始位置,有图乙所示的两种摆放方式,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 (3)根据实验探究目的,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纸锥下落快慢与纸锥的_____有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C D A D A D D 二、填空题 11.凝固;放热;4. 12.甲 丁
13.同种均匀介质 3×108 漫 镜面 14.汽化,吸收;液化,放出 15.音色 音调 声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