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课题:1.1——1.5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重难点):1.了解和区分旅游的不同概念
2.重点掌握旅游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3.掌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教学思路:上课班级是06级高职新生,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但具有相当功底,在专业知识方面却是一无所知,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全新的学习和全新的大学生活。针对现状,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设计各种有学生参与的教学形式,并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尤其是第一章节,是这门新课的导入过程,更要结合我院特色和旅游发展现状,促发学生对自我发展的思考和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教学方法:1.生活体验总结法
2.问答、归纳法 3.对比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一、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一)旅游学研究起源于西方世界,而在我国仅有20年的历史,因此,探讨或评价旅游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必然要从国外旅游学研究历程开始。
对旅游现象的研究最早是在19世纪末重要的旅游接待地意大利开始的,1899年意大利政治统计局的鲍迪奥(L.Bodio)发表的《在意大利的外国人的移动及其消费的金钱》一文,是可见到的最早从学术角度研究旅游现象的文献。从科学角度对旅游问题进行研究的活动,是二战以后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开始崛起的,许多学术界人士投入对旅游现象进行考察和解释性研究活动,专门的旅游
1
教育和研究机构开始在不少的国家出现,如AIEST(国际旅游科学专家协会)、ACIT(国际旅游学会)、PATA(太平洋地区协会)等组织成立,旅游学方面出现了较重要的论著:《旅游业一般理论》、《旅游及旅游收入的经济理论》、《旅游业基本理论》、《观光概论》、《旅游经济学》等。
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研究人员面临的课题日益复杂多样,扩大研究领域和多学科角度研究旅游现象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中国的旅游学研究历史很短,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而蹒跚起步的。
在短短的20多年中,我国的旅游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描述到诠释再到阐释的过程,逐步积累了一些学术成果。
以“旅游学”这门课程而论,在最初出版的著作中,王鸿滨、杨时进等人编写的《旅游概论》等几本教材,这本教材在框架上较多地受伯卡特与梅特利克撰写的《旅游:过去、现在与未来》(Tourism:Past,Present and Future)的影响。这些教材在我国旅游教育领域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随后陆续出版一些旅游学著作,《旅游概论》(曾廷忠,1995;李光坚,1991)、《旅游学概论》(李天元、王连义,1991;孙文昌,1992、1998;田里,1994;徐明、谢彦君,1995;谢彦钧,1998;王鸿滨,1996;马勇,1998)、《旅游学》(邓观利,1994).伴随着旅游教育的迅速发展,旅游专业的教材建设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多、从粗到精、从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二、教材选择的标准
1.符合旅游专业培养计划的;
2.能反映当代世界、中国旅游发展情况的; 3.得到教育部或国家旅游局批准、认可的;
4.集中了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专家、学者编写的教材。
我恩所选用的这本教材,是“十一五”规划教材,该教材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了大量的图标、案例、问题等内容,较全面地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旅游学概论》是一本专业基础课,理论性较强,在学习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2
三、如何学好这门课程
大学生活是在“别了啰嗦、别了开导、别了上进、我自由啦”的欢呼中开始的。大学生活的来临,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急切地想欣赏到里面的内容。想象中,她是多姿多彩的,却又怕自己没有出色的表现,使她变成黑色;想象中,她是幅高贵的油画,却又怕自己笨拙的笔使她变得庸俗??
在大学里,你会深刻体会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含义。大学是既充满矛盾,又充满魅力的殿堂,在这里,不管你想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一直都有无数的诱惑在等着你;如果你想去学习,那好,奖学金、英语四六级,一座座学习上的上风等着你去超越,翻完一座刚松了口气,以为小有成就,抬眼一看,更为艰难的还远远地伫立着,给勇者无限的想象与勇气;如果你认为整天读书太迂腐,那好,又无数的社会活动等着你去参与,你可以选择在学校外面打工,提前认识一下社会现实那冷峻的面孔,校园里面还有学生会,你可以竞选学生干部,或者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活动,只要是金子,你就能发光。
通过大学的学习,变得比以前更坚韧,敢于面对一切困难,自信地面向社会。
有人说,大学一年级往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沉浸在开学后的兴奋之中,心比天高。大学二年级就进了一步,“知道自己不知道”,科大学已过了一半。大学三年级是“不知道自己知道”。这是,一只脚已经迈向了社会,再往下便身处人海,再也没有了父母的庇护、师长的训导。
人生就像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酸甜苦辣皆为滋味,伊犁河信心是饺子皮上的褶皱,人生中难免被狠狠挤一下,被开水煮一下,被人咬一下,倘若没有经历,硬装成熟,总会有露馅的时候。崔永元在《不过如此》中是如此这般评价人的一生的。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这是三毛的处世哲学。
读书的时候总是嫌烦,巴不得早毕业早托生,毕业后却想再回学校窝三年。有时候,大家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同样地过每天的日子,同样地睡觉,但最终却是异样的结局。问题在于思考的角度不同。努力的方向不同,付出的汗水不同。
《我的黄金时代》中回忆大学生活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说,大一是最无聊
3
的时候,习惯了高中时代老师管家似的教育,到了大学里却像放羊一般。第一节专业课就是《旅游学概论》,刚刚结束高中时的被动学习,老师教什么就去学什么,需要自己认真思考的东西并不太多。但是大学的课程就不同了,尤其是一些理论基础课,如果补结合实际思考,很多简单的理论都理解不了,学了一半还是一塌糊涂,感觉很深奥。这种迷惑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适应”。上着上着,等课听得多了,慢慢熟悉之后,也就习惯了。
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在成语“点石成金”的故事中,那个书生很聪明,他知道一千一万块黄金也抵不上那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学习也要掌握方法,要学会靠自己去学习。
适应大学生活,寻找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不做被放的羊,做睁开了双眼的赛马,鞭策自己奋力向远方奔跑,尤其命运的女神向你暗送秋波的时候,一定要敢于大胆地去拥抱!
言归正传: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
迄今为止,关于旅游的定义很多(高教版9种,田里编著南开高教版8种,李天元编著南开版7种,魏向东,林业出版列出国际11种、国内7种),还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为国家所采用的定义,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家如美国各州之间对旅游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人们对旅游的定义之所以会这样多,与人们对旅游的认识有关,因为旅游活动从产生以后,它的旅游实践和内容就在不断丰富变化,所以人们对旅游定义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一、旅游概念的各种提法 (一)词典中对旅游的解释
1.1811年出版的《牛津词典》:离家远行,又回到家里,在此期间参观游览一个或几个地方。
2.截止到2002年,我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旅游的解释:旅行游览。
3.《韦伯斯特大词典》中,旅游的解释是“是一个人回到其出发地所经历的旅程;是一次出自商务、娱乐或教育的目的所作的旅行,旅行期间通常按计划的线路访问不同的地方。”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