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城市举办过庆祝世界旅游日的活动。
历届主题
1980年 旅游业的贡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 1981年 旅游业与生活质量。
1982年 旅游业的骄傲:好的客人与好的主人。
1983年 旅游和假日对每个人来说既是权利也是责任。 1984年 为了国际间的理解、和平与合作的旅游。
1985年 年轻的旅游业:为了和平与友谊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1986年 旅游: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1987年 旅游与发展。
1988年 旅游:公众教育。
1989年 旅游者的自由活动创造了一个共融的世界。 1990年:认识旅游事业,发展旅游事业。
1991年:通信、信息和教育:旅游发展的动力。
1992年:旅游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是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途径。 1993年:争取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
1994年: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旅游。 1995年:通过负起责任而受益。
1996年:旅游业:宽容与和平的因素。
1997年:旅游业:21世纪创造就业和倡导环境保护的先导产业。 1998年:政府与企业的伙伴关系:旅游开发和促销的关键。 1999年:旅游业:为新千年保护世界遗产。
2000年:技术和自然:21世纪旅游业的双重挑战。
2001年:旅游业:为和平和不同文明之间对话服务的工具。 2002年:经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03年:旅游业:一种消除贫困、创造就业与社会和谐的驱动力。 2004年:旅游拉动就业。
2005年:体育与旅游——促进相互理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力量。 2006年:旅游:让世界受益。
2007年:旅游:为妇女敞开大门。
第三节 旅游的特征、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旅游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一、旅游的特征
(一)旅游的两个突出特征
1.异地性 旅游一定要离开日常居住地到另一个地方,要有空间位置的移动,即旅行。
2.暂时性 或流动性,旅游是流动的,在异地停留时间是短暂的(国际上
9
规定不超过一年),最终必须返回原住地。所以,移民不是旅游。
3.综合性 旅游是人们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4.审美性 即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寻找并感受美、奇特、快乐的活动。人们之所以到某地去旅游,或是因为那里很美、奇特、或是去散心。
5.大众性
(二)旅游特征的具体表现
1.消费攀高 自身责任约束松弛在消费领域的表现 2.道德感弱化 “君子慎独” 3.文化干涉 女儿国——泸沽湖
4.物质摄取 手模、刀刻 “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别带走!”
二、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一)旅游学研究的对象 1.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的科学 2.旅游学是研究旅游业的科学
3.旅游学是研究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及环境等方面影响的科学 (二)旅游学研究的任务
1.阐释旅游的本质和基本属性,揭示旅游活动的产生、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研究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的关系 主体——旅游者——具备一定条件的旅游者 客体——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 媒介——旅游业——旅行社、交通、饭店 3.研究旅游业的实质、结构和组织
4.研究旅游活动及旅游业所产生的各种社会效果 初期——积极作用
成熟期、兴旺期——消极影响 绿色旅游、生态旅游
10
5. 阐述旅游行政组织和旅游政策的重要意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二、旅游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旅游学既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1.学好基本理论
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2.努力锻炼和培养从事旅游工作的实际能力
3.学习、研究和建立中国的旅游学,必须紧密联系中国实际
第二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课题:2.1-2.3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认识古代旅行的产生条件,掌握中国古代旅行的特点 2. 理解工业革命在旅行向旅游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3. 了解中国近代旅游业的产生
4. 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背景,掌握现代旅游发展的基本特点 教学思路:
分三个专题分别讲述。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古代旅行部分
【引言】旅游的历史分期:
古代旅游(1840年以前);近代旅游(1841-1945);现代旅游(1945-)
每一部分分世界和中国两部分。
旅游从旅行中孕育,又从旅行中分离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研究旅游发展过程,借以了解旅游的历史传统,揭示不用历史阶段的旅游的发展特征,以扩大对旅游的历史视野,加深对现代旅游的认识。
一、世界古代旅行的发展及其特征 1.旅行产生的前提条件(产生期) 三次社会大分工,尤其是第三次。
11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畜牧业的分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区分迁徙、旅行和旅游。
迁徙:出于谋生的目的,或者出于自然原因(气候、天灾等),或人为原因(战争)等被迫离开定居地,在新的定居点定居下来,不再回到原来的定居点。
迁徙与旅游的区别:
(1) 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好玩; (2) 离开原来居住地而不是暂时的。
旅行与旅游:现代汉语中二词大体可以相同,但严格地说,二者是有区别的。行是前提,游是目的和内容。旅行侧重使用需要,旅游以消遣、娱乐、放松为主体。旅游包含旅行和游览。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
旅行作为一种单纯的经济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着商业活动的兴起二产生的。商业的发展,促使闪人到处奔走,所以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河。也许,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说,最早的旅行,更多的是倾向于现代意义上的商务旅行。
最早的旅行者:公元前3000年就在地中海和爱琴海上进行通商贸易的腓尼基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旅行者。他们是商业民族,西方最早的商业探险者,其旅行的目的在于贸易。
2.旅行形成期(旅游的萌芽)
迁徙和旅行都不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旅游是人们处于闲暇状态中在异地进行的观赏行为,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的需要。
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形成时期,旅行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现象。奴隶社会的旅行,首先在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波斯等文明古国发展起来,并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达到全盛。这主要是因为:意识奴隶制建立,社会各行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更加发达;而是奴隶社会统一国家的建立,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空间移动的条件更加具备,为旅行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交换和易货贸易。
在西方奴隶制社会中,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客观上为旅行的发展提供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