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河北省考会在4月举行笔试,许多考生缺乏短期内突破申论写作的有效之策,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给正在复习备考的考生谈几点建议:
首先要看至少两份政府工作报告。一是温总理在三月份即将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二是本年度各地本省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在申论写作中提炼的观点才不会迷失方向,我们的表述才足够规范。
其次要多读时政热点范文。因为申论考试的选材常围绕时政热点考查,考生在最后时刻多读这些文章,无疑对未来申论考试中写作的水平提高有明显的作用。当然,范文的来源是有所讲究的,要选择贴近申论考试写作要求的文章阅读。
在这里,推荐如下一些期刊、报纸与网站。一是期刊。《半月谈》是首选,其中卷首语、半月评论、经济纵横、社会文化栏目,基本是“千字文”,接近申论考试大作文的写作要求。二是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省级的地方党报也值得一看,主要阅读有关热点的时评。三是网站。中国政府网、人民网、光明网和新华网,以及各省政府网站,都可以有选择地浏览,尤其是新华网,上面有专门的时评栏目,《半月谈》和其它党报党刊的精华文章常被其选录。
要特别提醒考生的是:看这些时评文章,主要学习两点:一是学作者的官方的、规范的表述,特别是时政热点词汇;二是学作者文章展开的思路,即宏观的结构安排。
再次,在阅读部分时评范文后,对照老师课堂讲的申论写作评价标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指一些不合应试写作要求的特点),找一些近几年来的国考、联考申论真题写作进行练习,做到学以致用。
第四,考生写好文章后,不能孤芳自赏,要学会修改。因为文章不厌改,多改出华章。怎么改呢?一种是对照标准自我修改。但这样做往往因为当局者迷,不易发现问题。另一种是请别人改。因为旁观者清,容易发现不足,有助于考生短期内得到迅速提高。对于一些在读的应届学生来说,同学之间互评无疑是最佳的。
行测数学运算部分四大经典小题型总结2012年03月04日 19:44:08 一、容斥原理
容斥原理是2004、2005年中央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一个难点,很多考生都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容斥原理关键就两个公式:
1.两个集合的容斥关系公式:A+B=A∪B+A∩B
2.三个集合的容斥关系公式:A+B+C=A∪B∪C+A∩B+B∩C+C∩A-A∩B∩C 请看例题:
【例题1】某大学某班学生总数是32人,在第一次考试中有26人及格,在第二次考试中有24人及格,若两次考试中,都没及格的有4人,那么两次考试都及格的人数是( ) A.22 B.18 C.28 D.26
【解析】设A=第一次考试中及格的人数(26人),B=第二次考试中及格的人数(24人),显然,A+B=26+24=50; A∪B=32-4=28,则根据A∩B=A+B-A∪B=50-28=22。答案为A。
【例题2】电视台向100人调查前一天收看电视的情况,有62人看过2频道,34人看过8频道,11人两个频道都看过。问两个频道都没看过的有多少人?
【解析】设A=看过2频道的人(62),B=看过8频道的人(34),显然,A+B=62+34=96; A∩B=两个频道都看过的人(11),则根据公式A∪B= A+B-A∩B=96-11=85,所以,两个频道都没看过的人数为100-85=15人。 二、作对或做错题问题
【例题】某次考试由30到判断题,每作对一道题得4分,做错一题倒扣2分,小周共得96分,问他做错了多少道题? A.12 B.4 C.2 D.5 【解析】 方法一
假设某人在做题时前面24道题都做对了,这时他应该得到96分,后面还有6道题,如果让这最后6道题的得分为0,即可满足题意.这6道题的得分怎么才能为0分呢?根据规则,只要作对2道题,做错4道题即可,据此我们可知做错的题为4道,作对的题为26道。 方法二
作对一道可得4分,如果每作对反而扣2分,这一正一负差距就变成了6分.30道题全做对可得120分,而现在只得到96分,意味着差距为24分,用24÷6=4即可得到做错的题,所以可知选择B 三、栽树问题
核心要点提示:①总路线长②间距(棵距)长③棵数。只要知道三个要素中的任意两个要素,就可以求出第三个。
【例题1】李大爷在马路边散步,路边均匀的栽着一行树,李大爷从第一棵数走到底15棵树共用了7分钟,李大爷又向前走了几棵树后就往回走,当他回到第5棵树是共用了30分钟。李大爷步行到第几棵数时就开始往回走?
A.第32棵 B.第32棵 C.第32棵 D.第32棵
解析:李大爷从第一棵数走到第15棵树共用了7分钟,也即走14个棵距用了7分钟,所以走没个棵距用0.5分钟。当他回到第5棵树时,共用了30分钟,计共走了30÷0.5=60个棵距,所以答案为B。第一棵到第33棵共32个棵距,第33可回到第5棵共28个棵距,32+28=60个棵距。
【例题2】为了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全国各地都在加强环保,植树造林。某单位计划在通往两个比赛场馆的两条路的(不相交)两旁栽上树,现运回一批树苗,已知一条路的长度是另一条路长度的两倍还多6000米,若每隔4米栽一棵,则少2754棵;若每隔5米栽一棵,则多396棵,则共有树苗:( )
A.8500棵 B.12500棵 C.12596棵 D.13000棵
解析:设两条路共有树苗ⅹ棵,根据栽树原理,路的总长度是不变的,所以可根据路程相等列出方程:(ⅹ+2754-4)×4=(ⅹ-396-4)×5(因为2条路共栽4排,所以要减4) 解得ⅹ=13000,即选择D。 四、和、差、倍问题
核心要点提示:和、差、倍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或差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值。(和+差)÷2=较大数;(和—差)÷2=较小数;较大数—差=较小数。 【例题】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60本,甲班的图书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解析:设乙班的图书本数为1份,则甲班和乙班图书本书的合相当于乙班图书本数的4倍。乙班160÷(3+1)=40(本),甲班40×3=120(本)。(华图教育) 伍景玉的逻辑解题口诀: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2012年03月04日 19:43:33 公务员考试中有这样的逻辑试题: 试题1:
某仓库失窃,四个保管员因涉嫌而被传讯。四人的供述如下: 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我们中有人作案;
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
丁:我没作案。
如果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则以下哪项断定成立?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丁 B.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c.说真话的是甲和丙 D.说真话的是乙和丁
这是典型的利用分析矛盾解析的试题。历年至今,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屡不鲜。解析这类试题,关键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了解了这些常识,可以利用分析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四人中,两人诚实,两人说谎。 2)甲和乙的话有矛盾! 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我们中有人作案;
可断定:甲和乙两人一个诚实一个撒谎。剩余丙、丁两人中也必然是一个诚实一个撒谎。 3)假设:丁说的是真话,那么,可推出丙说的话也真啊! 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 丁:我没作案。
显然,丁说真话不成立,于是推出:丁说假话,丙说真话。 4)断定了丁说假话,就推出甲说的也是假话,乙说真话。 答案B。即: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试题2:
军训最后一天,一班学生进行实弹射击。几位教官谈论一班的射击成绩。 张教官说:“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说:“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周教官说:“我看班长或是体育委员能打出优秀成绩。” 结果发现三位教官中只有一人说对了。 由此可以推出以下哪一项肯定为真( )? A.全班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不是优秀。 B.班里有人的射击成绩都是优秀。 C.班长的射击成绩是优秀。 D.体育委员的射击成绩不是优秀。 [解析]
1)三人中只有一个说的对。 2)张、孙二教官说法矛盾:
张教官说:“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说:“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断定:张孙二人一对一错。因仅有一人对,第三个人周教官必错无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