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对符号化之后的各单元底图数据进行适当调整,以防个别单元内数据量过大超过数字调绘调查软件承载能力,从而导致数据反应及处理延时。
e.正射影像的数据量很大时,为了节约存储空间,可在不影响采集精度的前提下进行影像压缩,或根据其承载能力进行分块裁切处理,保证数字调绘调查软件能够实时快速处理大量数据。
f.普查底图数据检查合格后,提供外业调查使用。
5.2.3纸质普查底图
a.准备符合相关技术要求的影像数据、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或经整合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与专题数据等,检查准备的数据是否按要求组织。
b.根据区域特点、外业调查内容和相关技术要求,确定采用的软件,自行设计常规普查底图符号库或者模板数据。
c.将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与DOM或单景全色正射影像套合,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与DOM或者单景多光谱正射影像套合分别制作普查底图数据;也可将整合的基础数据、专题数据与DOM或者粗纠正的影像数据套合制作普查底图数据。
d.加载符号库或者模板数据,对普查底图数据进行符号化及标注。重点对外业调查内容进行标注,适当调整使其表达清晰,方便外业调查。
e.各生产单位按照分幅或者分景方式进行组织数据,根据不同区域图面负载量选择不同比例尺进行回放。如果地形地物简单,如草原地区、荒漠地区可采用1:25000或1:50000比例尺回放;如果地形地物复杂、地貌破碎或房屋建筑密集区域可采用1:5000或1:10000比例尺回放;对于城市地区等重点调查区域可按照1:2000或更大比例尺进行回放。
f.分幅方式中的影像数据应超出内图廓线1厘米,保证外业调查过程中进行影像数据参照;分景数据应按照预先制定好的影像范围线划分作业单元,若一景影像幅面过大,也可再进行分块处理,尽量按照分块单元的外接矩形作为影像数据的有效范围。
g.分幅方式的矢量数据按照内图廓范围进行裁切,分景方式的矢量数据按照影像范围线进行裁切。
h.进行图廓整饰,分幅方式的底图图廓整饰包括:图号;放图比例尺;调
8
查者、调查日期;检查者、检查日期,具体格式见附录A。分景方式的底图图廓整饰包括:景号;放图比例尺;调查者、调查日期;检查者、检查日期,格式可参考附录A。两者都可根据区域特点和外业调查重点补充表示其他信息,如图名、图外附注、生产制作单位、影像信息等。此部分各生产单位也可参照国家标准相关图式自行设计。
i.经检查合格后,按照相关比例尺进行彩色放图,提供外业调查使用。
6 质量控制
6.1检查要求
生产单位应对普查底图实施100%检查,同时对该工序的底图质量负责,此环节若涉及到不同生产单位进行工序交接时,需质检单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质量检查,合格后方可移交下一道工序。
6.2检查内容
a.数字普查底图 (1)坐标系统是否正确;
(2)正射影像是否纹理清晰、反差适中,格式、范围等是否正确;粗纠正的影像是否纹理清晰,影像范围线是否合理,格式、范围等是否正确;
(3)地理国情数据、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与正射影像套合关系是否正确; (4)外业调查内容标识是否遗漏; (5)数据线划配置与注记标注是否正确; (6)地理国情要素符号配置是否正确;
(7)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地理国情信息分类码标注是否正确。 b.纸质普查底图
(1)放图比例尺是否合适;
(2)正射影像是否纹理清晰、反差适中,范围是否正确;粗纠正的影像是否纹理清晰,镶嵌线是否合理,格式、范围等是否正确;
(3)地理国情数据、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与正射影像套合关系是否正确; (4)外业调查内容标识是否遗漏; (5)数据线划配置与注记标注是否正确; (6)地理国情要素符号配置是否正确;
9
(7)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地理国情信息分类码标注是否正确; (8)图面是否清晰、易读; (9)图廓整饰是否正确。
7底图输出
底图数据是保密数据,在生产过程中须执行相关保密规定。底图输出的数据格式按照3.4执行。
任务区组织的数据命名规则按照行政区划代码和任务区名称字母缩写代码命名,在其后面加“DT”,其中,任务区的行政区划代码和任务区名称字母缩写代码(简称字母码)两部分均依据GB/T 2260确定,DT为底图的字母缩写,如河北省的可命名为130000HEDT.gdb。如果数据分块需加上流水号。
分幅组织的数据命名规则按照标准图幅名称加“DT”,如H45E001001DT;如果为了区分要素底图和覆盖底图,纸质底图还可加上“YS”和“FG”以示区分,如H45E001001YSDT。
分景组织的数据命名与分幅组织的数据命名类似,将图号改为景号。
10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纸质普查底图图廓整饰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