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数据表明,项目区内现状的土地垦殖率和土地利用率均不高,且通过未利用地的开发,土地利用程度还可进一步提高。
3.5基础设施条件
3.5.1交通条件
项目区对外交通便捷,项目区内有乡村公路连通主要的居民点,但是路况较差。而通往田间地头的道路大部分为土路和破损碎石路,路面坑洼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无法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要求。通过合理规划,以项目区内的已建道路为主干道,维修并利用原有道路,同时根据规划需要新建村寨之间的道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5.2排灌设施
目前项目区主要灌溉水源为天然降水。区内大部分排水灌溉沟渠为土质,渠道缺乏规划,且渠床冲刷破坏严重,不能有效的解决当地灌排问题。通过项目实施,统一规划,配套和完善田间水利基础设施,可以大大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有效地解决项目区的灌排问题。
3.5.3电力设施
项目区的电力充足,能够满足项目施工的用电需要。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网络已经覆盖,完全能够满足项目施工期间的通讯要求。
3.5.4其他基础设施
a)林网建设状况。项目区内虽然没有布臵专门的农田防护林,但是在居民点周围和耕地内部都零星分布有林木,同时,在项目区周边山丘、山峰分布着成片生态林和经济林木,森林覆盖率较高,水土保持状况良好。项目区农田小气候优越,有利于农业生产。
b)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项目区内主要污染源来自居民生活污水
和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等,均没有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不会影响农业正常生产。
4项目分析
4.1项目合法性分析
项目符合《盘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盘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2年),项目合法,项目性质为土地整理。该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正是落实《盘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2年)的过程,项目的实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一致。
4.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根据对项目区的调查,及对项目区耕地质量现状情况的分析,项目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有:
a)项目区耕地地块小,地埂多,集约度低,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b)由于旱灾的常年发生,造成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层厚度低、土壤受侵蚀的程度严重。
c )田间道路的不健全也严重制约老百姓的生产生活。
针对这个限制性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新修灌排输水工程、进行田块的平整、新修和维修田间道路、土壤改良、施洒绿肥等。
4.3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项目区总面积为259.92公顷,建设规模220.31公顷,整理前耕地面积为195.30公顷,荒草地面积为25.01公顷。本项目拟开发荒草地25.01公顷,由于项目区拟开发荒草地均要进行全面的土地平整工程,按平整工程设计,平整后将不存在宽度>1m的田土坎,拟开发荒草地均全部转化为新增耕地;拟原有旱地进行坡改梯22.83公顷,按平整工程设计,平整后将不存在宽度>1m的田土坎;;扣除新建工程占地面积约3.48公顷,项目区
实际可新增耕地面积21.08公顷,新增耕地率为8.11%。
4.4水资源平衡分析
4.4.1供水量分析
a)全年供水量分析
根据现状分析,项目区作为农业区,该区地处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400mm,降雨量丰富,但因时空分布不均,降雨的年有效利用率按35%计取,集雨面积按450公顷计算,则有效降雨量为:
有效降雨量=降雨量×集雨面积×有效利用率 =1.40×(450×10000)×35% =220.5万m3
b)时段、空间供水分析
虽然项目区总体供水量有余,但是仍然存在时段、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抗旱期间项目区水源主要来源于喜家屯水库,另外,据现场调查项目区原有水田和旱地部分区域依然存在工程性缺水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为灌溉沟渠布设不完善。
4.4.2需水量预测
项目区土地整理后旱地面积215.50公顷,水田面积0.88公顷。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小麦、水稻和马铃薯。结合当地栽培制度,以旱情严重的季节灌水周期为3天,按持续干旱天数为35天计算农作物需水量。
Q净需=M×353×S
式中:Q代表农作物的需水量;M代表农作物每公顷日耗水量;S代表灌区耕地面积。
旱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