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战国城市有固定的产品交易场所一一市。据史书记载,“市”上有金铺、粮铺、珠宝玉器铺、绸布铺、皮铺等,促使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此记载表明当时( )
A.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 C.私有制促成手工业兴盛
B.手工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从事商业利润丰厚
2、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3、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材料反映出宋代婚聘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理学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科举制盛行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4、 明朝的商人群体认为,士商名与利相通,“儒为名高,贾为厚利”, 实质是一样的;山西商人王来聘告诫子孙:“四民之业,惟士最尊,然不成不若农贾。”这表明此时( ) A.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 B.商人阶层提出新价值观 C.政府对农业生产很重视 D.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崩溃
5、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突出反映了( )
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 B.学术文化的活跃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16、《舌尖上的中国》中曾有这样的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来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富有盐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攀比花园和家厨的手艺……”这反映出明朝扬州地区( )
A.商品经济发达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对外贸易发达 D.成为当时政治经济中心
7、光绪年间的《嘉善县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这反映出当地( ) 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 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8、交子来源于唐代的一种汇兑票据——飞钱。交子最初由北宋四川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每年发行一定额度的交子,持交子者可以随时兑现。交子三年界,界满后持旧交子换新交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笔费用,流通区域也仅限于四川。这说明 ( )
A.唐代灭亡后飞钱直接发展为交子 B.飞钱是北宋四川地区主要的流通货币 C.交子具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飞钱是政府与私人共同发行的官方货币 9、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10、 宋代文人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盖都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材料所反映出宋代城市商业的特点是( )
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B市分散在城中,形成街市 C实行整齐划一的方式制度 D宋代取消了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
11、 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 )
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 B.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 C. 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 D.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
1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乾隆时丝织巨镇盛泽镇“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这说明明清时期的城市( )
A. 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B. 经济功能得到加强
C.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D. 商业活动不受监管
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曾指出:“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历史教授杨渭生先生也认为:“两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领先地位。”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也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曾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认定:“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宋朝的文明深深的影响了世界。
请运用“史实”“史论”“史识”这三个要素对“宋代时的中国”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解答。
14、商业,作为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艰难曲折,受制于很多因素。作为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它对上层建筑也产生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李生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中运用了以下资料:
“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富者,人之情性” ,逐利“若水之趋下” 。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魏国“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
——《战国策·魏一》 为了鼓励商业,管仲采取了四民分业定居、开设市场、减轻税收、修缮道路、优惠商贾等措施。
——摘编自《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 (如下图)
材料三 “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史记.平准书》 材料四 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
——《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 概括指出李生从哪几个方面分析春秋战国商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这一现象的?
(3)有人说:秦朝以后到汉魏,国内商业发展是“戴着枷锁前进”,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枷锁”是什么?为什么能“前进”?
(4) 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该经济现象对明清时期社会阶层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A 4、B 5、D 6、A 7、D 8、C 9、A 10、D 11、C 12、B
二、非选择题
13.史实:在工业化上,制瓷业发展,出现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五大名窑;纺织业发展,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在商业化上,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
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货币化上,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 ——交子。在城市化上,出现了汴京等商业大都会。
史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或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等。
史识:根据宋代发展的状况我们可以说宋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对于欧洲发展和世界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4、(1)政治环境,王室衰弱;社会风气重利趋利;交通发展;统治政策等方面。 (2)各诸侯国货币不统一,这是各诸侯国商业兴盛的表现,但货币不统一妨碍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重农抑商政策;秦朝统一全国,统一货币,汉朝开辟“丝绸之路”等。 (4)商业繁荣;市民工商业阶层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明清小说;文人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