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机械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控机床作为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稳定性强的自动化加工设备,越来越多的受到大家的关注。数控系统的定位精度是影响其高精度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利用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自带的螺距补偿和垂度补偿功能可以极大的降低机床的定位误差,提高机床的定位精度。本文就此介绍了这两种方法在实际中的具体使用。
补偿一般在机床几何精度调整完成后进行,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几何精度对定位精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螺距补偿可以运用在所有的直线进给轴以及旋转轴中,垂度补偿多运用在镗床的主轴箱滑枕或镗杆与立柱间的交叉补偿。
1.螺距补偿
840D数控系统的螺距补偿功能是一种绝对型补偿方法,螺距补偿是按轴进行的。我们设定补偿起始点位置a,补偿终止点位置b,补偿间隔距离c,那么需要插补的中间点的个数n,其中n=1+(b-a)/c。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设置轴数据MD38000 MM_ENC_COMP_MAX_POINTS[t] =n,修改此参数后会引起NCK内存的重新分配。所以修改后要在服务菜单下对NC做一次备份。(t=所补偿轴的轴号)
2)对系统做一次NCK复位后会出现“M4400” 报警,提示轴参数丢失,此时将1)步骤下的NC备份Load进NC系统。
3)在Nc-Active-Data菜单下Copy出“CEC_DATA”到一个新建立的备份文档目录*.MDN中。
4)在新的目录下找到并打开补偿文件表格,根据测量人员测量的数据把相应的补偿点直接在表格中更改。保存并关闭编辑器。
5)设定轴参数MD32700 ENC_COMP_ENABLE=0,将修改后的补偿表格 Load进NC系统。
6)设定轴参数MD32700 ENC_COMP_ENABLE=1,做一次NCK复位。
7)轴回参考点,新的补偿数据生效。
可以在 “Diagnostics”------“Service display”------“Service Axis”界面下看到数据改变。
螺距补偿获取补偿数据一般通过激光检测仪器,通常要经历两个步骤,一单步程,二多步程。前者是为了根据机床轴误差建立补偿曲线,后者是为了检测出轴的反向间隙、定位精度、重复精度、位置偏差。
以笔者对一台电气改造后的PAMAφ140实际操作为例,X轴行程-50mm~5870mm, 补偿起始点位置a=0,补偿终止点位置b=5800,补偿间隔距离c=200,那么需要插补的中间点的个数根据n=1+(b-a)/c即n=30,循环次数p=n-2即p=28。
2.垂度补偿
垂度补偿多应用在镗床的主轴箱滑枕或镗杆与立柱间的交叉补偿。通过调节主轴箱也就是Y轴垂直于立柱的位置,最大限度的消除滑枕或镗杆水平伸出后在重力作用下对其伸出水平的影响。同螺距补偿一样,补偿起始点位置a,补偿终止点位置b,补偿间隔距离c,那么需要插补的中间点的个数n,其中n=1+(b-a)/c。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设定通用参数MD19300 COMP_MASK=4。
2)设定通用参数MD10260=1
3)设定轴参数MD18342 MM_CEC_MAX_POINTS[t]=n, 修改此参数后会引起NCK内存的重新分配,同时出现“M4400” 报警,此时要在服务菜单下对NC做一次系统备份。
4)设定41300=1,激活补偿表格。
5)对系统做一次NCK复位后会出现轴参数丢失报警,此时将2)步骤下的NC备份Load进NC系统。
8)在Nc-Active-Data菜单下直接复制“EEC_DATA”到一个新建立的备份文档目录*.MDN中。
9)在新的目录下找到并打开补偿文件表格,根据测量人员测量的数据把相应的补偿点直接在表格中更改。
10)设定轴参数MD32710 ENC_COMP_ENABLE=0,将修改后的补偿表格 Load进NC系统。
11)设定轴参数MD32710 ENC_COMP_ENABLE=1,做一次NCK复位。
12)参照轴和输出轴均需回参考点,新的补偿数据生效。
可以在 “Diagnostics”------“Service display”------“Service Axis”界面下看到数据改变。
笔者还是以PAMAφ140实际操作为例,W轴(滑枕)行程+5mm~-700mm, 补偿起始点位置a=0,补偿终止点位置b=-600,补偿间隔距离c=-100,那么需要插补的中间点的个数根据n=1+(b-a)/c即n=7,循环次数p=7-2即p=5。
垂度补偿的方法要较螺距补偿简便,无须激光干涉仪就可以完成。沿滑枕进给方向置放一水平尺,以X轴(床身工作台)和Y轴(主轴箱)方向校准平尺。然后在MDA方式下以距离c为间隔向W轴负方向分段进给,记录下每个节点的误差值,重复测量几次,取各点记录误差值的平均值写入补偿表格。
关于螺距补偿和垂度补偿表格的导入还有种方法是修改补偿文件格式为加工程序,将补偿文件复制到零件程序时系统会自动添加文件头,然后在AUTO方式下运行一遍该程序即可。
垂度补偿的表格与螺距补偿的表格区别在于增加了参考轴和输出轴的概念,在表格中的体现为
$AN_CEC_INPUT AXIS(0)=Ax4 ;4表示W轴的轴号
$AN_CEC_OUTPUT AXIS(0)=Ax2 ;2表示Y轴的轴号
$AN_CEC_DIRECTION(0)=-1 ;负方向有效(1:正向,0:双向。-1:负向)
通过和螺距补偿表格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螺距补偿仅针对单轴,补偿是双方向都生效的,我们补偿曲线的建立必须考虑双方向的综合误差,取最佳的平衡点。而垂度补偿引入了参考轴的概念,参考轴可以是轴本身也可以是其他轴,补偿的方向也是可选择的。在我们应用时有很大的灵活性。
3.螺距补偿和垂度补偿的综合应用
在实际运用中因为机械本身几何精度的不稳定性经常导致螺距补偿一个方向比较理想,另一个方向差异比较大,甚至出现误差曲线交叉的情况。如果仅使用螺距补偿,补偿能力有限,无法满足机床精度要求,我们可以考虑采用以使用螺距补偿为主,垂度补偿为辅的补偿方式,尽最大的可能将机床精度修调到最佳状态。
首先对此轴进行常规的螺距补偿(在此不再复述)。然后进行单轴的垂度补偿,主要修改垂度补偿表格内下面几个地方。(n=实际需要补偿的轴号)
$AN_CEC_INPUT AXIS(0)=Axn
$AN_CEC_OUTPUT AXIS(0)=Axn
$AN_CEC_DIRECTION(0)=(1、0、-1)
注意两点:
1)此时的INPUT AXIS和OUTPUT AXIS一定要选同一轴。
2)在选择方向DIRECTION上,选择螺距补偿效果不理想的那个方向。
最后我们轴回参考点。在840D诊断部分的轴调整界面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一个方向螺距补偿生效,反向时螺距补偿和垂度补偿的数据同时生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