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生化课程网站习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0 2:03:1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 A 2. D 3. D 4. E 5. B 6. C 7. D 8. C 9. D 10.D 11.B 12.B 13.A 14.D 15.C 16.A 17.B 18.D 19.D 20.E 21.D 22.A 23.A 24.A 25.C 26.E 27.D 28.B 29.C 30.C X型题

31. BCD 32. ABCD 33. BCD 34. ABC 35. ABD 36. BD 37. ABCE 38. ABD 39. ABCE 40.BC 41.ABCD 42.AC 43.BCD 44.ABCD 45.ABC

46.ABD 47.BCD 48.ABCD 49.BCE 50.ABE 二、名词解释

1.血脂:血浆脂类简称血脂,包括游离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甘油三酯、糖酯、游离脂肪酸等,无论是外源性或内源性脂类均以脂蛋白复合体形式在血液循环中运输。

2.载脂蛋白:脂蛋白中的蛋白部分称为载脂蛋白。它构成并稳定脂蛋白的结构,修饰并影响与脂蛋白代谢有关的酶的活性,还可以作为脂蛋白受体的配体,参与脂蛋白与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的结合及其代谢过程。

3.LDL受体途径:LDL或其他含ApoB100、E的脂蛋白如VLDL、β-VLDL均可与LDL受体结合,内吞入细胞使其获得脂类,主要是胆固醇,这种代谢过程称为LDL受体途径。该途径依赖于LDL受体介导的细胞膜吞饮作用完成。

4. SRCR:清道夫受体富含半胱氨酸域。是I型清道夫受体C-端侧特异域肽段,该段富含半胱氨酸。清道夫受体的8个半胱氨酸有6个在此范围,半胱氨酸的二硫键交联而成的区域非常紧密、牢固,形成球状,足以经受细胞外环境的影响,属于细胞外区域。

5.胆固醇的逆转运:周围组织细胞膜的游离胆固醇与HDL结合后,被LCAT酯化成胆固醇酯,移入HDL核心,并通过CETP转移给VLDL、LDL,再被肝脏LDL及VLDL受体摄取入肝细胞,以完成胆固醇从周围末梢组织细胞经HDL转运到肝细胞的过程,称之为胆固醇的逆转运。

6.清道夫受体:清道夫受体最早由Brown等人提出,经实验证实存在于巨噬细胞膜上,能够识别、结合、转运变性LDL无限制地被摄取进入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受体。广泛分布在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膜。

7.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蛋白血症是指血浆中CM、VLDL、LDL、HDL等脂蛋白有一种或几种浓度过高的现象。 8.代谢综合症:高胰岛素血症、高TG血症、低HDL-C和高血压等四要素同时出现称为代谢综合症,也称为高脂血症并发症,这几项因素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9.抗动脉粥样硬化性因素:凡能促进胆固醇从血管壁外运的脂蛋白如HDL,则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性作用,称之为抗动脉粥样硬化性因素。

10.变性LDL:LDL的蛋白组分经化学修饰,使其正常的立体构象发生改变,生物学活性也有相应的变化,这种经化学修饰的LDL称为变性LDL。目前发现的变性LDL包括乙酰LDL、氧化LDL和糖化LDL。

11.泡沫细胞:在动脉内皮受损的条件下,血浆中的部分脂质可透入内皮下层被巨噬细胞吞噬,使之变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的聚集成为脂质核心,是动脉粥样斑块的主要成份。

12.高HDL血症:HDL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人们公认的,然而并非血浆HDL含量越高越好,血浆HDL-胆固醇(HDL-C)含量超过2.6mmol/L,定义为高HDL血症。

13.血浆静置实验:血浆于4℃静置16~24小时,观察血浆混浊程度,称为血浆静置实验。这一试验是粗略判断血中脂蛋白是否异常增加的简易方法。

14.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LDL受体(LDLR)缺陷,从而引起LDL代谢障碍,其症状表现为在幼儿期即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可早于10岁左右发生心肌梗塞。该病是LDLR基因突变引发的疾病。 15.NCEH途径:细胞内蓄积的胆固醇酯在中性胆固醇酯水解酶(NCEH)催化下,水解成游离胆固醇,然后移出到细胞外至HDL,该途径称为NCEH途径。此途径是HDL脱泡沫化作用的原理。

三、问答题

1. 试用超速离心技术对血浆脂蛋白进行分类。

答:超速离心法是根据各种脂蛋白在一定密度的介质中进行离心时,因漂浮速率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脂蛋白中有多种比重不同的蛋白质和脂质,蛋白质含量高者,比重大,相反脂类含量高者,比重小。从低到高调整介质密度后超速离心,可依次将不同密度的脂蛋白分开。通常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等四大类。

2. 试用电泳技术对血浆脂蛋白进行分类。

答:由于血浆脂蛋白表面电荷量大小不同,在电场中,其迁移速率也不同,从而可用电泳方法将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β-脂蛋白、前β-脂蛋白和α-脂蛋白等四种。α-脂蛋白中蛋白质含量最高,在电场作用下,电荷量大,分子量小,电泳速度最快;CM的蛋白质含量很少,98%是不带电荷的脂类,特别是甘油三酯含量最高,在电场中几乎不移动,所以停留在原点,正常人空腹血清在一般电泳谱带上无乳糜微粒。

3. 试述血浆脂蛋白的基本结构特征和主要功能。

答:血浆脂蛋白都具有类似的基本结构,呈球状,在颗粒表面是极性分子,如蛋白质,磷脂,故具有亲水性;非极性分子如甘油三酯、胆固醇酯藏于其内部。磷脂的极性部分可与蛋白质结合,非极性部分可与其他脂类结合,作为连接蛋白质和脂类的桥梁。 几种主要的血浆脂蛋白有:

(1)乳糜微粒(CM):颗粒最大,脂类以甘油三酯为主含量高达98%,蛋白质含量少(2%),因此密度极低。主要运输外源性TG。

(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脂类占85%-90%,其中TG占53%、18%磷脂、19%胆固醇,蛋白质含量为10%,密度很低。VLDL是运输内源性TG的主要形式。

(3)低密度脂蛋白(LDL):脂类占73%,ApoB占20%—25%,LDL在血循环中运输胆固醇,影响胆固醇代谢。

(4)高密度脂蛋白(HDL):脂类约占50%,按密度大小又分为HDL1,HDL2和HDL3亚类。HDL主要是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到肝进行代谢。

(5)脂蛋白(a) (LP(a)):脂蛋白(a)结构类似LDL,并含有LDL中没有的载脂蛋白(a),与纤溶酶原具有高度同源性。有足够证据表明LP(a)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子。 4.试述人载脂蛋白基因结构的共同特点。

答:人载脂蛋白基因结构的共同特点是:含有三个内含子和四个外显子,其内含子插入外显子的位置大致相同,基本上按照生理功能的不同,将其加以分隔,第一个内含子把5’-末端的非翻译区和翻译区分开;第二个内含子把信号肽编码区和功能蛋白编码区分开;第三个内含子则把原肽编码区和成熟肽编码区分开。这些基因的第一、二、三外显子的核苷酸数量相差无几,由于第四个外显子核苷酸数量不同而导致各种载脂蛋白基因长度不同。另一特点是几个基因相接很近,定位于同一染色体的一个位点上或附近,呈紧密连锁状态。

5.试述载脂蛋白的种类及几种主要载脂蛋白的生理功能。

答: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称为载脂蛋白(Apo)。载脂蛋白种类很多,有ApoA族、ApoB族、ApoC族、ApoE、Apo(a)、ApoD和ApoH。ApoA族可分为ApoAI、ApoAⅡ、ApoAⅣ等,ApoB族可分为两个亚类即ApoB48和ApoBl00,ApoC族可分为ApoCI、ApoCⅡ、ApoCⅢ等。生理功能基本明确的载脂蛋白有以下几种:

(1)ApoAI的生理功能有:①组成HDL并维持其结构的稳定性与完整性;②可以激活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活性;③可作为HDL受体的配体;④含ApoAI脂蛋白可以和转铁蛋白及铜蓝蛋白形成大分子复合物以运输铁和铜离子。

(2)ApoAⅡ的生理功能有:①维持HDL结构;②激活肝酯酶,用以水解CM和VLDL中的TG和PL。

(3)ApoBl00的生理功能有:①合成装配和分泌富含TG的VLDL;②是LDL的结构蛋白;③是LDL

受体的配体,并可调节LDL从血浆中清除的速率。

(4)ApoC族的生理功能有:①同磷脂相互作用,维持脂蛋白结构;②对酯酶有激活作用;③可以激活LPL,改变LPL的空间结构,进而催化水解TG。

(5)ApoE的生理功能有:①是LDL受体的配体和肝细胞CM残粒受体的配体;②具有多态性,与个体血脂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③参与激活水解脂肪的酶类,参与免疫调节及神经组织的再生。

6.试述影响脂蛋白代谢和转运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答:影响脂蛋白代谢和转运的主要成分有载脂蛋白(Apo)、脂蛋白酶类、脂蛋白受体等;

(1)载脂蛋白:主要包括Apo AⅠ、Apo AⅡ、Apo AⅣ、Apo B100、Apo CⅠ、Apo CⅡ、Apo CⅢ、Apo D、Apo E和Apo(a)。

(2)脂蛋白酶类:包括脂蛋白脂肪酶,肝酯酶、胆固醇酯转移蛋白、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3)脂蛋白受体:包括LDL受体、VLDL受体和清道夫受体。 7.简述胆固醇酯转移蛋白在脂蛋白代谢中的作用。

答: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是胆固醇逆向转运系统中的关键蛋白质。CETP催化血浆脂蛋白之间非极性脂质特别是胆固醇酯的交换和平衡,关系到各种脂蛋白的颗粒大小和脂质组成,决定HDL和LDL质和量的变化,在胆固醇逆向转运中起关键作用,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8. 试述血液LDL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答:血液中LDL经化学修饰成oxLDL或被醋酸乙酰化成乙酰LDL,在代谢过程中,损伤血管壁内皮细胞,使管壁通透性增加,并刺激单核细胞游走进入管壁,形成巨噬细胞并泡沫化。化学修饰的LDL使其内ApoBl00蛋白变性,经清道夫受体无限制地被巨噬细胞摄取而形成泡沫细胞,并停留在血管壁内,沉积大量的胆固醇,特别是胆固醇酯,致使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另外,流行病学也证实血浆LDL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 9. 简述HDL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原理。

答:HDL主要通过参与体内胆固醇酯逆转运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有对LDL氧化抑制、中和修饰LDL配基活性以及抑制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等功能。HDL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表现为HDL及ApoA-I促进细胞胆固醇的外流作用。在胆固醇酯逆转运中,HDL与ApoAI将来自外周细胞的胆固醇运出,转移给含ApoB的脂蛋白,再运至肝脏,最后胆固醇通过转变为胆汁酸从胆道排出,维持血中胆固醇的正常水平。HDL有两种作用:它可使形成的泡沫细胞脱去胆固醇即脱泡沫化作用;它还可使泡沫细胞的形成受到抑制即抗泡沫化作用。

10.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有哪些?简述其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答:脂蛋白代谢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脂蛋白残粒:富含TG的CM和VLDL经LPL水解生成脂蛋白残粒(CM残粒与IDL),并转变成富含胆固醇酯和ApoE的颗粒沉积于血管壁;Ⅲ型高脂血症也出现异常脂蛋白残粒即β-VLDL,这些脂蛋白残粒经清道夫受体介导摄取进入巨噬细胞,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增强作用。

(2) 乙酰LDL:乙酰LDL是LDL中的ApoB100赖氨酸残基被乙酰化产生修饰LDL,激活巨噬细胞,并经清道夫受体介导,使巨噬细胞摄取乙酰LDL而转变成泡沫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3) B型LDL:LDL一般分为A型和B型亚组份,其中B型是小而密的LDL,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强危险因素,富含TG的小而密LDL不易通过LDL受体介导途径从循环中清除,在血浆中停留,且抗氧化性弱,更易被氧化,并被巨噬细胞摄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4) Lp(a):血液中Lp(a)浓度在30mg/L以上是促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Lp(a)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可能机制有:①Lp(a)在血管内皮细胞存留,大量滞留于血管壁,造成一种抗纤溶环境,促进脂肪斑块形成及平滑肌细胞增生;②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过程中,Lp(a)促进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E-选择素的表达,白细胞粘附增强(主要是单核细胞),从而促进单核细胞粘附移向血管壁;③Lp(a)自身氧化成氧化Lp(a),氧化Lp(a)与oxLDL同样可被清道夫受体识别结合,诱导刺

激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并进一步泡沫化。Lp(a)是公认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11.如何划分血浆胆固醇浓度的风险界值。

答:高胆固醇血症是缺血性心肌疾患等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血浆TC或LDL-C升高到一定水平,就应当引起警觉。我国将血浆TC<5.20mmol/L、LDL-C<3.10mmol/L定为合适范围,TC在5.20 mmol/L~5.66 mmol/L、LDL-C在3.13 mmol/L~3.60 mmol/L定为临界值边缘,TC≥5.70 mmol/L、LDL-C≥3.62 mmol/L定为危险阈值;2001年美国发布的ATPⅢ计划中,将血浆TC<5.17mmol/L、LDL-C<2.60mmol/L定为最适值,TC在5.17 mmol/L~6.18mmol/L、LDL-C在3.36 mmol/L~4.11 mmol/L定为临界高值,TC≥6.20 mmol/L、LDL-C4.11~4.90mmol/L定为高值。上述各值可理解为血浆胆固醇浓度的风险界值。 12. 简述高脂蛋白血症的治疗方案。

答:高脂蛋白血症的治疗方案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方面。非药物治疗就是实施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即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包括减少热量摄入,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和富含纤维性食物摄入量,增加运动量,减少肥胖,特别是缩小肥胖者腰围,以达到降低血总胆固醇和LDL-C的水平;必要时才考虑药物治疗,目前推荐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为治疗药物,主张联合应用降脂药以降低病人血清LDL-C达到目标值为目的。 13. 试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原理及方法学的评价。

答:由于VLDL和LDL中的ApoB含有较多的碱性氨基酸,在二价阳离子存在下可与多聚阴离子形成复合物沉淀,故上清液中只含HDL,再用酶法测定上清液中胆固醇,即HDL-C。主要有五种检测方法:

(1)肝素—锰沉淀法,该法操作简便易行,但遇上血脂升高的标本,有沉淀不完全的差异。 (2)硫酸葡聚糖—镁法,该法简单易行,但试剂较贵。

(3)聚乙二醇法,简便易行,若遇高脂血症标本,其重复性差。

(4)遮蔽直接测定法,利用脂蛋白中某种特异抗体,先将血浆中LDL和VLDL包裹保护,不受测定胆固醇试剂的影响,而直接测定未被包裹的HDL中的胆固醇,在不离心分离条件下,测定出HDL的胆固醇含量、快速准确,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14. 试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的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学评价。

答: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测定方法主要有:间接法和直接测定法。

(1)间接法:也称为计算法,该法是Eriedewald于1972年发明的一个经验式:LDL-C=TC-[HDL-C+(TG×1/5)],利用血清中TC、TG和HDL-C含量按公式推算出LDL-C的量。运用这一公式是有条件的:①空腹血清不含CM;②TG浓度在4.60mmol/L以下;③Ⅲ型高脂血症除外。

(2)直接测定法:主要利用胆固醇酶与表面活性剂进行反应达到测定的目的。分为三大类:①化学沉淀法;②免疫分离法;③均相测定法。其中免疫分离法主要采用免疫比浊试剂进行自动化检测,被临床广泛使用,结果准确快速。

15. 试述免疫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的基本原理及检测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免疫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的基本原理为:载脂蛋白的特异性抗体与血清中相应的抗原(即相应的载脂蛋白)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并形成微细颗粒,混悬于溶液介质中,光线通过这种浑浊介质溶液时被吸收一部分,吸收的多少与混浊颗粒的量成正比。在抗体量一定的条件下,抗原越多,抗原抗体复合物越多,溶液越浑浊,吸收光越多,以此对抗原(载脂蛋白)进行定量。 在检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免疫比浊法所用抗体应是单价、特异并且高效价,否则测出结果偏高。(2)抗原抗体比例要适当。(3)作定量工作曲线时,不能以单一标准浓度定标、以一次方程直线回归运算,这样无法准确测出过低和过高值。可采用终点法或速率法,用五点或七点不同浓度进行定标,经三次曲线方程拟合求出一条能反应真实情况的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曲线方程,作为定量工作曲线。

16. 何谓神经鞘磷脂?简述其代谢过程。

答:神经鞘磷脂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神经鞘脂,包括含有神经鞘氨类化合物的脂质,主要存在于脑及神经组织中的含神经鞘氨醇、或异构体、或其衍生物、或其同系物等脂质内,构成生物膜的重要

搜索更多关于: 生化课程网站习题 的文档
生化课程网站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jdgh6he8a7tdil0366o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