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方位知觉 C.大小知觉 D.形状知觉
19.幼儿能用语言说出图形有大小一般是在( )。 A.2岁后 B.3岁后 C.4岁后 D.5岁后
20.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 A.“真香”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苹果”
21.当教室中一片喧哗声时,教师突然放低声音或停止说话,会引起幼儿的注意,这是( ) 。 A.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B.与幼儿的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C.在成人的组织和引导下,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 D.利用活动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 来_源:考试大 _二、填空题
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______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______的反映。
2.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称为______。 3.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______,分______和______两种。 4.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______、______。
5.______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组合关系的知觉,______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______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______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6.知觉的恒常性中最主要的是______的恒常性。 7.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______的协调。 8.眼手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______。
9.______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10.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______和______联系起来。 三、名词解释 1.感觉 2.知觉 3.视敏度 4.颜色视觉 5.色盲 6.弱视 7.触觉 8.对比现象 四、简答题
1.简述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 2.幼儿观察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2.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案例分析
1.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 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2.最近,空前的恐惧击碎了小李夫妇俩对孩子的甜蜜梦幻。孩子已将近3岁了,自从5个月时左眼眶磕伤被包扎后,就发现孩子表现不正常,但并没引起夫妇俩太多注意,可最近,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一下子感到事态的严重:他的左眼视力非常差,总是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并在拿东西时,触摸目标特别困难,甚至不能判断自身位置……夫妇俩深感事态严重,询问街坊邻居,都说不出所以然,于是…… 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小孩可能患了什么眼疾?
(2)导致小孩疾病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一般来说,这种病产生还有哪些原因? (3)如何矫治,最佳年龄是什么? 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新生儿已经具备感知器官和相对成熟程度神经系统。 2.C.幼儿情绪、意志受知觉的影响。 3.D.只有D有依据,其他皆不成立。
4.A.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来。
5.C.新生儿对不同的声调及声音的纯度、强度、持续时间等有不同的反应。 6.D.新生儿不喜欢听嘈杂的声音。
7.A.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手的触觉,可以认识物体。
8.C.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难到易是五边形一八边形一三角形一正方形。 9.C.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观察方法、概括性、细致性和持续性等方面 10.D.在空间知觉中,对物体属性的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 11.A.全色盲不能判断红绿两色。
12.C.味觉是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 13.A.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14.D.直观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感知和动作。
15.C.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表现了听觉,就会去找妈妈与视觉有关。 16.A.正常婴儿主要依靠视觉定位。
17.B.“图上的小松鼠在做什么呢”是把注意引到了小松鼠这一具体事物上。 18.A.“视觉悬崖”可以测查婴儿的距离知觉。 19.C.4岁前的儿童一般能用语言说出图形大小。
20.D.“这儿有个苹果。”体现个体的感知觉。“真香!”体现的是想像,“我要吃!”体现的是需要,“这是什么?”体现的是思维。 21.C.这是老师有意识控制的活动。 来_源 二、填空题
1.个别属性整体属性 2.视敏度
3.感觉的对比先后对比同时对比 4.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5.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时间知觉 6.视觉
7.眼手探索活动 8.伸手能抓到东西 9.眼手协调活动 10.时间知觉时间概念 三、名词解释
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联,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视敏度: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4.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5.色盲一般是先天遗传的,男性多,女性少,是颜色视觉异常的表现。大体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红绿色弱4种。 6.弱视:是视觉发育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弱视者视力达不到正常水平,分不清物体离自己的远近高低,定位不准确,不能完成精细动作。 7.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在幼儿认识世界和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8.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四、简答题
1.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
①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②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③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2.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1)观察的目的性加强。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低级、中级、高级。 (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其与持续性和目的性有关。 (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
(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对图像观察概括化可分四个阶段: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对象总体。 3.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的特点;②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③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
4.在知觉过程中,要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以下条件影响:
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②对象的活动性;③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④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相结合。
5.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同时,把对颜色的辨别和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来。3岁儿童不能认清基本颜色和区分各种颜色的色调。4岁儿童区别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发展,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5岁儿童注意到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能辨别更多混合色。颜色辨别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掌握颜色的名称,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
(1)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2)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 同而有差异。
(3)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
(4)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色”、“天蓝色”、“古铜色”等之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6.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反映时间的。任何变化速度均匀的现象都可以作为时间的标尺,其中包括外界的变化,也包括人体内部的一些生理状态。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幼儿前期,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如:“生物钟”即以生物节律周期来反映“时间”,到点感到饿,想要吃。幼儿期逐渐能够以外界事物作为时间的标尺。
(2)幼儿初期,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
(3)幼儿中期,幼儿可以正确理解“昨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和“晚上”等词,但是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理解起来仍感困难。
(4)幼儿晚期,在前面的基础上,又开始能辨“大前天”、“大后天”,并能学会看钟表等,但对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位,如几个月、几分钟等辨别,仍感困难。
7.保护和培养听力的方法:①晶状体的变化调节;②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③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④控制眼动的能力;⑤经验的参与,即视知觉。 8.幼儿听力的保护和培养方法有:
(1)避免噪音污染。在家庭为幼儿创设安宁环境;幼儿园教育孩子避免大声喧哗;采用吸音设备;用养花、种草等净化环境。 (2)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乐音和音乐活动都是幼儿发展听觉的有力手段。
(3)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幼儿听觉。在幼儿园,可组织专门训练听力的游戏,训练听力辨别力等。 五、论述题
1.幼儿园教师应根据幼儿感知觉的规律组织教育教学。
(1)适应现象。①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②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2)对比现象。①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②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太大。
(3)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影响因素有: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等,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重点的部分应该使用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挥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②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知觉为对象,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③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和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是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④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