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推荐浙江衢州2008 (一)(12分)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必先苦其心志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
答案:16.(1)(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白)(4分,每小题1分) 17.D (2分) 18.(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
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分)
二、9、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 家经典著作。(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空乏其身 衡于虑 而后喻
11、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12、〈〈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2分)
13、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3分)
9.战国 儒10.(1)田间、田地 (2)资财缺乏,使他受贫困之苦 或 资财缺乏,即贫困 (3)通“横”,梗塞,不顺(4)了解,明白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或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12.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13.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吉林长春卷)2007
2006
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动心忍性(同“韧”,使??坚韧) B.困于心(同“捆”,束缚) C. 衡于虑(同“横”,梗塞。)
D.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2.给下面一组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用“/”表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文中画线的ab 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面部表情两方面来论述 的道理,进而提出了
的论断(用原文语句回答,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4.请归纳文言语段的中心论点。 答案:1.B 2.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内(或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谏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或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中“拂士”的“拂”读音是 ;加点的两个字中,“过”意思是 ,“衡”意思是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浪线的句子。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读了第二段后,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不能举文中事例),或写出相关的两则名言警句。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苦其心志 苦: 2曾益其所不能 曾:
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 翻译下面的句子: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用文中原句回答)
9..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1.bì犯过失 同“横”,梗塞,不顺 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略5.(1)使??痛苦(2)同“增”,增加(或:增加)6.过渡(承上启下)7.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9.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环而攻之而不胜 A、以 B、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杜少府之任蜀州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于 D、而
曹操比于袁绍 择其善者而从之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8 9 10A D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 考题一
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
A、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被任用) B、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C、曾益其所不能(曾经) D、衡于虑(通“横”,梗塞,指不顺。) 2、选出与“困于心”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生于忧患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万钟于我何加焉 D、欲有求于我也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从田地中被任用)
B、行拂乱其所为((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改正) D、生于忧患(生存在忧患中)
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B、所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C、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能够忍耐,给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D、这样能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历经艰难困苦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C、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 法家拂士 ” 和 “敌国外患 D、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是其中的“死于安乐”一句。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文章结构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全文先后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
C、全文按照先提出观点,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D、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考题二
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C、而后喻(明白)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外面)
2、选出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躬耕于南阳 B、舜发于畎亩之中 C、皆朝于齐 D、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困惑, 思虑堵塞, 才能奋起,有所作为) C、曾益其所不能(曾经了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 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 没有敌对的国家,国家常常灭亡。
B、(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 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常常灭亡。
C、(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 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一定灭亡。
D、(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 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常常灭亡。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磨练。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得文章的论证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反面论证了“死于安乐”。 B、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只要经受了艰苦磨难,就能够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D、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强调的是 艰苦环境对人的磨练。
相关推荐: